希伯来书的背景与目的

高清 | 清晰 | 音频

加载中.....

一、介绍

跟从基督的人在历史上一贯遭受逼迫。财产被夺去、遭遇殴打、囚禁和殉道,这些已经是无数基督徒的命运。根据一些报导,跟从基督的人在我们今日比以往更加受逼迫。

我们这些并没有遭遇到这些逼迫的人,很难想象逼迫带来的试探。活在和平与安全中的基督徒,甚至经常没有遭遇威胁就在信仰方面妥协了。但你能不能想象一下,为了保护自己、配偶、儿女和最亲密的朋友,使他们免受严重伤害而受到妥协你信仰的那种试探,是一种怎样的滋味呢?我们如何能鼓励与我们同为信徒,落在这些光景中的人?

这就是希伯来书作者面对的挑战,他写信给一群基督徒,他们在过去已经受过磨难,现在正面对威胁要受更多的苦难。他们在多年之前已经行得很好,然而,希伯来书作者担心他们现在可能会为避免进一步逼迫而离开基督

这是我们希伯来书系列的第一课,我们给这一课定的标题是,「希伯来书的背景与目的」。我们在这一课要介绍几种观点,指引我们来解释这卷很复杂的书信。

正如我们标题表明那样,我们要从两方面看希伯来书的背景与目的。首先,我们要来看这一卷书的背景;第二,我们要概括希伯来书写作的最大目的。让我们首先概述一些与希伯来书有关的重要背景问题。


二、背景

我们要来看三个互相关联的话题,探索希伯来书的背景。我们首先要看它的作者,然后我们要调查它的原本受众,最后我们要察看希伯来书的成书日期。让我们首先来看希伯来书的作者。


作者

从一开始,人们已经在希伯来书作者是谁这问题上各持己见。为了达至我们的目的,我们要触及两个问题。第一,我们要讨论作者的身份;第二,我们要为作者勾画出一幅轮廓,聚焦他写的这卷书的一些特点。让我们首先来看作者的身份。


身份

要辨明希伯来书作者的身份,这并不像看新约《圣经》其他许多书卷那样简单,因为希伯来书的作者从来没有表明自己的身份。早在教父时代,生活在大约主后150年到215年之间亚历山大的格利免,以及生活在大约主后185到254年间亚历山大的奥利金就承认,在他们当时,对于希伯来书作者是谁,各人有不同意见。在一开始的时候,使徒保罗是人最经常提到的可能人选,但是学者也认为巴拿巴路加亚波罗、甚至罗马的格利免都可能是希伯来书的作者。

大约在主后325年,教会历史学家优西比乌在他写的《教会史》卷六25章14段的地方,提到奥利金对希伯来书作者身份的观点。正如我们在当中看到的:

至于是谁写了希伯来书,唯有  上帝知道这件事的真相。

奥利金的评论反映了在他的时候,他和许多其他人是多么不确定。今天大多数《圣经》学者也认同他的看法,只有  上帝知道到底是谁写了这一卷书。

不幸的是,对于作者身份的疑问,以及一些异端团体滥用希伯来书,导致一些人在教父时期怀疑应否把希伯来书包括在新约《圣经》正典当中。当然著名的学者,如在约主后99年去世的罗马的格利免,把希伯来书看作是与其他新约《圣经》书卷有同等地位。生活在主后100年到165年的殉道者游斯丁也有同样看法。但是,大约在主后144年编撰的马吉安经目,以及大约在 主后170年编撰的穆拉多利经目都略去了希伯来书。但是,到了教父时期晚期,东方和西方教会大多数有影响力的解经家终于认识到希伯来书是《圣经》正典的一部分,他们普遍认同使徒保罗是希伯来书的作者。

贯穿中世纪时期,大多数主要的学者继续相信保罗写了希伯来书。但是在宗教改革期间,更正教的改教家质疑许多教会传统,包括保罗是希伯来书作者的传统观点。马丁·路德认为亚波罗是作者,约翰·加尔文没有提出另外的人选,但他强调这一卷书不可能出自保罗手笔。

今天大多数的解经家都不接受保罗是希伯来书作者,我们要讲一讲这种立场的三个理由。第一,正如我们已经提到的,这卷书是匿名的,而保罗的做法是在他写的书信中列出自己的名字。事实上,正如帖撒罗尼迦后书2章2节清楚表明的那样,保罗非常关注已经有人冒用他的名字散布伪作。所以,要是他写了希伯来书,看来他不可能会忘记表明自己的身份。

第二,希伯来书强调的主题,在保罗书信中如果有的话,也没有得到大量关注。例如,希伯来书作者三次提到麦基洗德,他让人关注旧约的帐幕,也详细论述了基督是大祭司。所有这些合起来,这些主题都让希伯来书与我们已知的保罗书信有所分别。

第三,怀疑保罗是希伯来书作者最有力的理由,就是希伯来书作者让自己与第一代跟从耶稣的人保持距离。请听希伯来书2章3节的话:

这救恩起先是主亲自讲的,后来是听见的人给我们证实了。(希伯来书2章3节)

请留意希伯来书作者在这里提到的救恩,「起先是主亲自讲的」,换言之,是耶稣亲自讲的,「后来是听见的人给我们证实了。」这就是说,希伯来书作者和他的受众,由直接从耶稣那里听见的人向他们证实了福音。作者承认他是经第二手领受他的基督教信仰。这与例如加拉太书1章1,11和12节和哥林多前书11章23节这样的经文形成对比,保罗在当中坚持说,他是直接从耶稣那里领受了福音。

对于「是谁写了希伯来书」这问题最简单的回答,就是我们并不知道。对于这一位作者是谁,我们有一些线索。贯穿教会历史,人对这问题已经有了无数答案。所以有许多年,教会认为保罗写了希伯来书。我认为很有可能保罗并没有写这一卷书,因为希伯来书和保罗书信存在着差异。例如,保罗总是表明自己的身份,然后对收信人说话。希伯来书并不是这样。希伯来书中有一些主题,例如基督是大祭司,在保罗书信中并没有非常强调。所以保罗很有可能并不是作者。其他人认为巴拿巴亚波罗是作者,马丁·路德认为很有可能是亚波罗百基拉。不过我们其实并不知道。我认为我们最多能说的就是,希伯来书的作者是第二代信徒。他在第2章提到那些听过基督说话,然后把他们从基督听到的传下来的人,所以,看来他是把自己放在第二代人当中。
——司提反·威特默博士

我们已经探索了希伯来书的作者是谁,看到作者的身份依然无人能知。但是,我们仍能为希伯来书作者勾勒出某种轮廓。


轮廓

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只指出作者生活两个相当明显的特征。

讲希腊文的犹太人:首先,希伯来书作者是一位讲希腊文的犹太人。今天大部分学者认同保罗并没有写希伯来书。不过说到底,最好是接受奥利金的结论,只有  上帝真知道谁写的。尽管希伯来书作者的身份多年来一直倍受争论,但这并不应当拦阻我们尽所能从《圣经》经文的线索中了解这位作者,以及他的特征。

我们可以从经文看到,犹太人和希腊人的影响都塑造了希伯来书作者和他写的这卷书信。作者强烈的犹太人传统,很明显表现在他对旧约《圣经》的认知当中。事实上,他在这13章的书信中至少有31次引用了旧约《圣经》的经文。

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有强烈的希腊文化的成长背景。在过去解经家指出,作者使用的是《圣经》七十士译本,就是旧约《圣经》的希腊文译本,以此作为他是一个讲希腊文的犹太人的证据。但是,在上世纪后半叶,对死海古卷的研究已经表明,一开始人认为是直接引用七十士译本的引文,有可能来自于非传统的希伯来文文本。出于这原因,我们不能确定希伯来书作者使用七十士译本。

但是尽管有这一发现,我们仍然很肯定希伯来书作者是一位讲希腊文的犹太人。他精致优美的希腊文提供了强烈证据,表明他有讲希腊文出身的背景。他的词汇和写作风格,证明他熟练掌握希腊文,甚至超过路加的作品。

充满热情的知识分子:不仅希伯来书作者是一位讲希腊文的犹太人,我们还可以在对他的轮廓素描中加上这一点,就是他是一位充满热情的知识分子。解经家普遍承认希伯来书作者是一位知识分子。希伯来书中的神学论证,比新约《圣经》其他地方的许多论证更复杂。事实上,作者本人在例如希伯来书5章13和14节这样的经文中指出成熟神学反思的重要性,在当中表明,跟从基督的人要分辨好歹,就要在教义方面成熟起来。

从希伯来书的内容来看,我们可以对作者的情况有一些说明。其中一点就是他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认识七十士译本,旧约《圣经》的希腊文译本,能倒背如流。他知道如何运用对传统犹太受众来说非常有说服力的方法,把经文联系起来。很有可能他是一位讲希腊文的犹太人作者,很有可能是写信给讲希腊文的犹太人,讲希腊文的受众。我说的讲希腊文的犹太人,是指讲希腊文,很有可能分散到各地的犹太人,但他们非常坚持自己的犹太人传统,旧约《圣经》知识非常丰富。
——柯瑞格·凯纳博士

虽然我们应当认为希伯来书作者是一位知识分子,他却并不是一位冰冷、不食人间烟火的学术人士。他对基督教信仰充满热情,他对基督徒同胞的热情和委身,在他所写的这一卷书中随处可见。

请听他在希伯来书10章33-34节是如何对听众强调说话的:

一面被毁谤,遭患难,成了戏景,叫众人观看;一面陪伴那些受这样苦难的人。因为你们体恤了那些被捆锁的人,并且你们的家业被人抢去,也甘心忍受,知道自己有更美长存的家业。(希伯来书10章33-34节)

类似在12章1-2节,他说这番话时表明了为基督所发的热心:

我们……就当放下各样的重担,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他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便坐在  上帝宝座的右边。(希伯来书12章1-2节)

读到这些和类似的经文,我们很难不会不认识到,这位作者并不是一位不近人情的学者。他对他的受众和基督充满着热情,如果我们看不到这种热情,就是看不到这卷书其中一个最显著的特征。

我们知道希伯来书作者能写很好的希腊文,我们也了解到作者确实关注他的受众,给他们传道,向他们写信。他担心他们灵命冷淡,所以反复讲到人变得软弱疲倦,甚至背道的危险。因此,他肯定是一位卓越的神学家和解经家,但与此同时,他是一个非常了解他受众的人,很明显他自己与他们有很深交情。他真正关心他们,用尽一切方法,在神学、解经和应用方面帮助他们的灵命进程。
——埃克哈德·施纳贝尔博士

到目前为止,我们在对希伯来书背景的讨论中,已经聚焦关注这卷书的作者。现在我们应当来看第二个问题:希伯来书的原本受众。


原本受众

希伯来书并没有清楚指出它受众的名字,所在城市或地区。但普遍来说,我们可以相当肯定希伯来书的作者是写信给一群特定的受众,是他自己熟悉的。作者在13章19到24节向他的受众保证,他要再来看望他们。他提到提摩太,称他是「我们的兄弟」,他也提到一群从意大利来的人,很明显他的受众认识这些人。

我们要来看关于这一群原本受众的五个重要因素,我们在学习希伯来书的时候,应当考虑这这些因素。


犹太人

首先,我们有理由相信,至少原本受众中相当大一部分人是犹太人。希伯来书1章1节清楚表明了这一点:

  上帝既在古时借着众先知多次多方的晓谕列祖。(希伯来书1章1节)

作者在这里指出,  上帝如何在旧约向以色列启示他自己。但请留意他称旧约以色列人是「我们的 列祖」,就是希伯来书作者和他受众的祖先。

所以难怪从生活在大约主后155年到230年的特土良那时候开始,人就传统上把这一卷书的标题定名为ΠΡΟΣΕΒΡΑΙΟΥΣ,「致希伯来人书」。

讲希腊文

第二,有可能受众很大一部分是讲希腊文的人。希伯来书的内容表明,受众熟悉居住在巴勒斯坦以外地区犹太人当中的神学教导,多于熟悉在巴勒斯坦之内更传统犹太人圈子之内的神学教导。

一些解经家已经尝试确定这群受众可能会是生活在巴勒斯坦以外的那些地方。事实就是,罗马的格利免一书 早在主后95年的时候就提到这卷书,这让一些人认为,受众是在罗马的人。人使用希伯来书13章24节来支持这种观点,因为它提到「从意大利来的人」。这些说法很有意思,但我们如果能有任何确定,最多能说的就是,原本受众很大一部分包括了生活在巴勒斯坦以外讲希腊文的犹太人。


不成熟

第三,希伯来书的原本受众并不成熟。请听作者在希伯来书5章12节是怎样描述他们的:

看你们学习的工夫,本该作师傅,谁知还得有人将  上帝圣言小学的开端另教导你们。(希伯来书5章12节)

请留意,这群受众已经相信多时,以至于作者说「你们本该作师傅。」他们本应在教义方面取得很大进步,但正如作者指出的那样,他们需要受教学习,「得有人将  上帝圣言小学的开端另教导你们。」

很有意思的就是,虽然受众在神学方面不成熟,但希伯来书却包含了整本新约《圣经》当中一些最高深,最细致的神学教导。本书的这些特征如何与受众的不成熟相吻合?明白这种局面的最好方法,就是记住早期的基督徒采用了第一世纪犹太人会堂中一种通常的做法。

我们从例如路加福音4章16节,使徒行传13章15节,以及提摩太前书4章13节这样的经文看到,犹太会堂以及基督徒教会的领袖监督他们会众的读经和解经。所以希伯来书作者写下了一些新约《圣经》神学方面最细致的教导,因为他期望教会领袖要向他们的会众教导他写的这封书信。在希伯来书5章11节,希伯来书作者责备受众「听不进去」。所以相当有可能的就是,原本受众中更大一部分人在神学方面依然不成熟,因为他们并没有正确尊重他们的领袖。

这种看法得到希伯来书13章17节的证实,作者在当中对他的受众说:

你们要依从那些引导你们的,且要顺服;因他们为你们的灵魂时刻警醒,好像那将来交帐的人;你们要使他们交的时候有快乐,不至忧愁,若忧愁就与你们无益了。(希伯来书13章17节)


受逼迫

第四,希伯来书的原本受众遭受逼迫。在主后第一世纪期间有两段众所周知的逼迫基督徒的时间,可能给希伯来书的原本受众带来了冲击,至少是间接的冲击。在主后49年,罗马皇帝革老丢把犹太人从罗马城驱逐出去。大约在主后64年的时候。罗马皇帝尼禄在罗马附近逼迫基督徒。

我们通读希伯来书的时候,就越来越清楚知道原本的受众在过去已经面对逼迫,他们当中一些人在当前受苦,并且作者预料他们更多人在将来要受苦,也许要受更大的苦。

作者在10章32到35节让人关注受众当中至少有一些人在过去已经经历受苦:

你们要追念往日,蒙了光照以后,所忍受大争战的各样苦难……所以你们不可丢弃勇敢的心;存这样的心必得大赏赐。(希伯来书10章32-35节)

我们在这里看到作者表扬受众「往日蒙了光照」以后,遭受逼迫时显出来的力量。但他也鼓励他们「不可丢弃勇敢的心」。在这里翻译成「勇敢的心」的希腊文是παρρησία (/ parrēsia /) ,「信心」,在许多上下文中,意思是面对高位的人的时候有「勇气」,「大胆」或「无惧」。作者选择使用这词,暗示受众面对某种公开或来自官方的逼迫,他们受到试探,快要失去胆量。

作者在13章3节也直接指出当今的逼迫,他说道:

你们要记念被捆绑的人,好像与他们同受捆绑;也要记念遭苦害的人,想到自己也在肉身之内。(希伯来书13章3节)

我们可以从这一节经文看到,作者劝勉他的受众「要记念被捆绑的人,好像与他们同受捆绑」,要记念「遭苦害的人,想到自己也在肉身之内」。很清楚他受众遭遇的逼迫不全是发生在过去。

除了过去和目前遭遇的逼迫,希伯来书作者在12章3到4节承认,他的受众将来要面对更多逼迫的威胁。请听他的劝勉:

那忍受罪人这样顶撞的基督,你们要思想,免得疲倦灰心。你们与罪恶相争,还没有抵挡到流血的地步。(希伯来书作者在12章3-4节)

正如这段经文表明的那样,作者料到会有更多的逼迫临到他的受众身上,他极为关注他们经历的这特点。

希伯来书原本受众面对几个问题,正如作者在第十章提到的,他们已经面对不同形式的受苦,他们当中一些人失去了家产,一些人被关进监狱,他们落在某种公开的嘲弄之下。作者写信的时候,现在仍然敦促读者在这一点上要愿意承受基督所受的羞辱,面对排斥出到营外,他是用旧约《圣经》的说法描写这情形,但很有可能指的是被排除在会堂之外,如果他们去耶路撒冷,要被排除在圣殿之外;我相信在他写这封信的时候,圣殿依然还在。这就是他们正在面对的这些形式的逼迫,他在第12章说他们受苦还没有升级到流血的地步,然而看起来他知道他们需要得到保证,就是他们已经得释放脱离对死的惧怕,正如他在第2章所言,靠着耶稣基督的得胜脱离这惧怕。所以可能一种更强烈更暴力的逼迫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
——丹尼斯·约翰逊博士


近乎背道

第五,希伯来书的受众面对逼迫,至少当中一些人近乎背道。他们不仅仅是因着受苦灰心或变得软弱,他们还落在完全离开基督的危险当中。例如我们在希伯来书10章26到27节看到这警告:

因为我们得知真道以后,若故意犯罪,赎罪的祭就再没有了;惟有战惧等候审判和那烧灭众敌人的烈火。(希伯来书10章26-27节)

在这里我们需要清楚知道,希伯来书作者关注的并不是小小的过失犯罪,他严厉警告受众,这是因为对于那些彻底离弃基督的人来说,「赎罪的祭就再没有了。」当人就像希伯来书原初受众受到试探那样要拒绝基督教信仰,他们就证明他们从未有过得救的信心。出于这原因,他们只能「惟有战惧等候审判和烈火」,而这些是为  上帝的「众敌人」存留的。

正如我们要在下一课解释的那样,这一段和类似的经文并不暗示真信徒会失去救恩。这段经文而是指那些承认相信,经历信心带来的许多祝福,却没有重生得称义的人。无论如何,很明显的就是,希伯来书原初受众中有一些人受到极大试探要离弃信仰。

现在我们已经调查了希伯来书的背景,看了这本书的作者以及原本受众,我们就要转过来看第三个问题,希伯来书的成书日期。


成书日期

虽然希伯来书准确的成书日期依然不能确定,人们仍能相当肯定地确立这一卷书最早和最晚的成书日期。我们首先看这一卷书最早可能的成书日期,拉丁文说法terminus a quo,然后再看可能最晚的成书日期,terminus ad quem。使用经文和历史证据,人都能带着某种程度的确信确立这两个日期。

一方面,希伯来书13章23节帮助确立了最早的可能成书日期。作者在这节经文写道:

你们该知道,我们的兄弟提摩太已经释放了;他若快来,我必同他去见你们。(希伯来书13章23节)

在此我们看到,最近「提摩太已经释放了」,离开了监狱。在新约《圣经》任何别的地方,我们都没有看到提摩太被囚禁的事。事实上,从保罗临终前最后写下的提摩太后书可以看到,提摩太可以自由走动,给保罗带来供应物品。然而这节经文告诉我们,到了希伯来书成书的时候,提摩太已经被关在监牢里,并且得到释放。出于这原因,希伯来书必然是在保罗死后写成,而保罗是在大约主后65年去世。

另一方面,最晚可能在成书日期会是在主后 95年左右,罗马的格利免在他写的《格利免一书》中提到希伯来书之前不久。

另外许多解经家已经观察到,在像希伯来书5章1到3节这样的经文中,作者是用现在时态描写大祭司献祭的责任。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在作者写的这书信的其余地方,他一贯使用希腊文过去时态来指发生在过去的事件,所以有可能在希伯来书写成时,这些祭祀活动仍在进行。

而且作者在8章13节鼓励受众不要回到由  上帝与摩西所立的约中确立的、但却「渐旧渐衰」的献祭做法。他解释说,在新约的光照下,这些做法「快归无有」。我们知道大祭司的活动,以及作为一个整体,利未人的献祭制度在主后70年终结,那时罗马人摧毁了耶路撒冷和其中的圣殿。所以这些证据表明,希伯来书的成书日期是保罗约在主后65年去世不久之后,圣殿于主后70年被毁之前。

在关于希伯来书背景与目的的这一课,我们看了希伯来书背景的几个特征。现在我们准备来讲希伯来书的总体目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希伯来书?


三、写作目的

我们可以很有把握地说,任何书卷只要像希伯来书一样长篇复杂,就必然有许多不同的写作目的。但在这一课,我们首要关注的,是概括这卷书总体的写作目的。这一卷书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强调点,我们要在下一课进行探索。在这里,我们要看这卷书在整体上是有这样的写作目的,就是冲击原本受众的观念、行为和情感。

解经家已经用不同方式概括了希伯来书的总体写作目的。但在这一课,我们要用这样的方式描写希伯来书原本的写作目的:

希伯来书作者写信劝勉他的受众,让他们拒绝当地犹太教的教导,继续向耶稣尽忠。

这种对作者写作目的的描写,可以帮助我们定位,来看希伯来书中的主要观念。

正如我们已经表明的那样,希伯来书作者写信为的是劝勉他的受众。请听作者本人在希伯来书13章22节是如何描写他写的这封书信的:

弟兄们,我望你们听我劝勉的话。(希伯来书13章22节)

请在这里留意,作者「望」受众领受他写的这卷书,把它看作是「劝勉的话」。「望」这词出于希腊文动词παρακαλέω(/ parakaleō/),是同一句中翻译为「劝勉」的这希腊文名词的动词形式。

劝勉这术语暗示「传召人到说话的人身边」,或者,「呼吁人采纳说话的人的观点」。同样的表达在路加福音3章18节用来描写施洗约翰急切和富有说服力地呼吁人悔改。

很有意思的是,「劝勉的话」这词也出现在使徒行传13章15节,那里讲到在彼西底的安提阿会堂里的人邀请保罗和他的同伴在读经之后说「劝勉众人的话」。很有可能的就是,「劝勉的话」或信息这说法,是第一世纪的一个术语,用来描写我们今天所说的讲道。

希伯来书作者指出他的书信是劝勉的话,这是在13:22,意思就是说,希伯来书是一篇劝勉,就像一篇讲道,所以使用修辞的手法,在基本上是劝服受众忠心委身耶稣,认他是  上帝的儿子,是他们的主和救主。所以希伯来书的修辞,或希伯来书的讲道,让作者可以详细说明主题,解释犹太人的《圣经》,就是说,解释犹太人的《圣经》,带出它的意思,然后用强有力的方式加以陈述,让受众清楚明白作者要他们做什么。他要他们持守基督传给他们的救恩,以及  上帝在基督里传给他们的救恩。
——弗雷德里克·博士

在新约《圣经》每一封书信都包含着对受众的劝勉。但因着希伯来书劝勉的强烈程度,它对于其他新约《圣经》书信而言就是别具一格。

为进一步探索作者的写作目的,让我们来更仔细来看希伯来书中如此明显的劝勉的强烈程度。接着,我们要来察看这些劝勉的目标,作者希望受众如何回应。让我们首先来看作者劝勉受众的强烈程度。


强烈程度

为了进一步来看我们说的作者劝勉的强烈程度,我们要来看两个问题:第一,希伯来书中劝勉的频繁程度;第二,与作者的劝勉联系在一起的他的修辞风格。让我们首先来看劝勉的频繁程度。


频繁程度

作者劝勉的频繁程度有助我们理解他信息的迫切性。这些劝勉有时是含蓄的,但至少有 30次是明确表达出来。作者在很多次使用希腊文语法家所说的「劝告虚拟语气」。这些动词形式敦促、恳求,常常可以翻译为「让我们」做这件事或那件事。例如在希伯来书4章14和16节我们看到两个这样的劝勉:

让我们……便当持定所承认的道……所以让我们只管坦然无惧的来到施恩的宝座前。(希伯来书4章14,16节)

作者也使用命令语气劝勉受众,我们经常把这些翻译为直接的命令。例如我们在12章12到16节看到这一系列的劝勉:

所以,你们要 把下垂的手、发酸的腿,挺起来;也要 为自己的脚,把道路修直了……你们要 追求与众人和睦,并要 追求圣洁……又要 谨慎,恐怕有人失了  上帝的恩;恐怕有毒根生出来扰乱你们……恐怕有淫乱的,有贪恋世俗如以扫的。(希伯来书12章12-16节)

很重要是要记住,希伯来书作者是多么经常直接劝勉他的受众,当中一个原因,就是这卷书复杂的神学反思经常遮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他并不只是要让他的受众知道神学教义,他让他们知道教义,是为了说服他们采取不同的态度和行动,这就是他把他写的书称为「劝勉的话」的原因。如果我们不记住这种迫切性,就会错过希伯来书一个至关重要的层面。

我们已经看到作者劝勉的强烈程度是如何反应在他劝勉受众的频繁方面。现在让我们来思想作者的修辞风格也是如何揭示了他劝勉受众的愿望。


修辞风格

希伯来书经常被人归纳为是有很高的修辞性,我们这样说,是指它使用了许多文学工具,这些文学工具与第一世纪说服人的演讲或迫切的争论有关。许多这些修辞手法时不时在其他新约《圣经》书卷中出现,但是,我们发现它们在希伯来书中出现得要多得多。

希伯来书很有可能是新约《圣经》当中最好的例子,表明作者是一位娴熟文学和修辞技巧的人,这些修辞技巧确实帮助达成作者的目的。他努力证明基督的超越性,以及新约胜过旧约。他证明时采用的部分方法,就是使用非常具有说服力的强大文学论证,并且他使用许多不同结构方面的特征成就这目的。就这样,美好的结构,使用修辞吸引读者,然后继续说服他们接受他所作的论证。
——马可·斯特劳斯博士

其中一种修辞手法在希腊文中称为synkrisis,就是为了说服受众接受作者的观点,在两样或多样事情之间作详细比较。例如synkrisis出现在希伯来书7章11-28节。希伯来书作者论证耶稣是一位身为君王性的祭司,如同麦基洗德这位在创世记提到的祭司和君王一样。但希伯来书作者不是简单把他的信念断言说出来,而是向他的受众作了有说服力的八点比较,比较麦基洗德和基督的父母,族谱,出生,死亡,职分, 行动,地位 和成就。这些详细的比较,目的是为了消除人对耶稣是那位伟大的、身为君王大祭司的一切疑惑。

希伯来书中另一种修辞手段,就是exempla举例。举例是一个接一个列出例证或例子,建立一种有说服力的论证,使人相信某种特定的观点。这种演说技巧出现在希伯来书11章,我们都很熟悉的信心伟人名单当中,在当中作者列出名字:亚伯以诺挪亚亚伯拉罕撒拉以撒雅各约瑟摩西以色列人、喇合基甸巴拉参孙耶弗他大卫撒母耳和众先知。这一长串名单为的是要说服受众相信,  上帝的仆人应当在整个受逼迫期间继续保持忠心。

希伯来书作者使用的第三种修辞手段,用希伯来文说就是qol wahomer。这种说法对于希腊-罗马和拉比传统来说都是熟悉的,可以被翻译成「由轻至重,」「由小至大,」或「由简单到复杂」。这种论证方法从简单的前提开始,这前提是受众并不怀疑的,然后建立更复杂的结论,对此受众起初怀疑,但现在能更容易接受。简单来讲,这种论证说,因简单前提为真,那么更复杂的结论也必然为真。请听这种修辞手段在希伯来书10章28到29节是如何出现的:

人干犯摩西的律法,凭两三个见证人,尚且不得怜恤而死;何况人践踏  上帝的儿子……你们想,他要受的刑罚该怎样加重呢!(希伯来书10章28-29节)

在这里作者开始提出一个前提,是受众明白的:那些干犯摩西律法的人所受的惩罚就是死,然后进一步向受众强调,论证那些「践踏」比摩西更大的那一位————「  上帝的儿子」的人,临到他们的刑罚「该怎样加重」。

这些例子帮助我们看到作者有迫切的意图。他深信他的受众面对非常严峻的局面,他们是时候要作出一些非常困难的决定,所以他竭尽全力敦促劝服他们做出正确选择。

我们已经看了希伯来书作者的目的如何因着他劝勉的强度程度得到增强。现在我们应当来看这卷书的第二个特征:这些劝勉的目标。


劝勉的目标

我们之前看过,可以这样定义希伯来书的总体目的:

希伯来书作者写信劝勉他的受众,让他们拒绝当地犹太教的教导,继续向耶稣尽忠。

正如这定义说明的那样,作者有双重的劝勉目标,他要受众拒绝当地犹太教的教导,也要他们继续向耶稣尽忠,相信他是弥赛亚。让我们来看作者是如何敦促受众拒绝当地犹太教的教导。


拒绝当地的教导

我们已经看到,希伯来书的受众已经受到逼迫,这逼迫试探他们,要他们背道。但这种试探并不是我们一开始想象的那样。看来在希伯来书成书的时候,基督徒如果拒绝他们特有的基督教信念,让自己与他们当地的犹太人群体更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就是可以脱离逼迫找到安全。

在第一世纪,犹太人经常要交特别的税,而且时不时遭受逼迫。但经常的是,在罗马帝国的犹太教群体有信仰自由。一开始的时候基督徒也是如此,因为人把他们与犹太教密切联系在一起。但随着时间过去,基督徒是犹太教一个门派的身份开始消失。实际上,使徒行传这卷书记载了即使在保罗的时候,犹太人的会堂就开始排斥跟从基督的人,鼓励地方当局虐待这些人。很有可能的是,希伯来书原本受众就要面对这样的处境,他们漫长的受苦试探他们,要他们接受他们当地犹太教群体的教导,违背基督教信仰。

很有意思的是,希伯来书作者并不是讲述各种通常与犹太人的假冒伪善和律法主义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至关重要,但在希伯来书当中并不是主要的关注点。作者而是主要针对错误的信念和做法,具体来说,那些在巴勒斯坦犹太教主流之外的犹太人群体中发展出来的错误信念和做法。请听希伯来书作者在希伯来书13章9节是怎样讲的:

你们不要被那诸般怪异的教训勾引了去,因为人心靠恩得坚固才是好的,并不是靠饮食。那在饮食上专心的,从来没有得着益处。(希伯来书13章9节)

作者在这节经文中,把「靠恩得坚固」与「靠饮食」得坚固做了一个比较。这具体的焦点听起来是相当熟悉,但也请留意,这仅仅是他所说的「诸般怪异的教训」的其中一个例子。换言之,他是在说当地犹太教群体不寻常或怪异的教训。那么受众受到试探要去跟从的这些「怪异的教训」到底是什么?

上世纪后半叶,随着在昆兰这地方发现了死海古卷,人对这问题有了新的看见。这散失多年的文件汇编包括旧约《圣经》经文,但也有《圣经》以外的作品,代表的是生活在死海附近一个脱离主流的犹太教群体特有的教导。它包含了诸如群体守则,大马士革之约,战争书卷,论麦基洗德的米大示解释,以及以诺一书的部分,称为「守望者之书」 和「梦之书」。这些书卷有一些教导,是与希伯来书讲到的神学问题密切对应。

很重要的就是要指出,这些教导并不是这一群体独有的。在地中海世界的其他犹太教群体持守类似观点。实际上,以弗所书和歌罗西书处理了在各自所在地方可以与之比较的问题。然而如果我们留意在希伯来书和昆兰出土的书卷中一些类似的主题,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希伯来书许多对抗当地犹太教信念的劝勉。

当然,死海古卷是在昆兰旷野中发现的很有意思的文件,它们是一门极端犹太教门派的作品,这些人把自己看作是在犹太教主流之上,对抗犹太教主流,特别是圣殿群体。所以,与希伯来书多少有类比的是,在昆兰的这一门派的人似乎看自己是在一个新的约之下的一座新的圣殿。因着旧约更关于礼仪的方面,两者同样有许多具体不同的方面;昆兰人群确实要复兴这些不同之处,而不是像希伯来书作者认为的那样,应该让这一切成为过去。
——肖恩·麦克唐纳博士

在这一课我们要简单提一提在希伯来书和昆兰文件中都有的四个主题。

礼仪的食物: 第一,我们已经留意到在希伯来书13章9节,作者发言反对一种特别的吃礼仪食物的例子。

昆兰的许多做法,在书名为《群体守则》的书中有所描述,除了许多其他事情,昆兰的人群固定举行神圣的群体用餐,他们在当中吃特别分别为圣的食物。

基本教导: 第二,希伯来书论述的各种基本教导也出现在昆兰文献中。

例如作者在希伯来书6章1到2节提到懊悔、信靠、洁净礼仪(或洗礼)、按手、死人复活和永远审判。很有意思的是,昆兰发现的《群体守则》及《战争书卷》大量关注这些和类似的问题,看法与在巴勒斯坦的主流犹太教信仰不一样。

天使: 第三,昆兰文献能帮助我们明白希伯来书对天使的关注。希伯来书在几处经文中提到了对天使的信念,这种关注是回应各种各样与群体守则,大马士革之约和战争书卷,以及以诺一书的部分,称为「守望者之书」 和「梦之书」中讲到的类似信念。这些书卷尊崇善恶天使的力量,他们作为  上帝启示的使者发挥的作用,以及他们对低等人类发挥的作用。显然希伯来书原本的受众已经被这些教导吸引。

麦基洗德: 第四,昆兰文献帮助我们理解希伯来书作者对旧约《圣经》麦基洗德这位人物异乎寻常的兴趣。

很长时间以来,解经家们很难解释,为什么对希伯来书作者而言,麦基洗德耶稣之间的比较如此重要。但在昆兰发现的一份通常称为《麦基洗德11Q》,或《论麦基洗德的米大示》解释的一份文本,错误教导说麦基洗德是一个天上的人物,要在末后日子出现,宣告赎罪日,为  上帝的百姓献上最后的赎罪祭。从各方面看,希伯来书原本受众受到试探,要持守一些或类似的错误信念。

辨认出在犹太教群体中流传的这些错误教导,有助我们明白为什么希伯来书作者劝勉受众抵挡这些教导,对耶稣保持忠心。

死海古卷和希伯来书的教导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对应之处。也许意义最重大的,就是两种人群都意识到,或相信他们生活在末世,  上帝最终的拯救即将发生。当然,分别就是在希伯来书中我们看到  上帝的拯救已经来到,而在昆兰文献或死海古卷中,人期望这将要随时发生。但也许两者之间最有意思的比较,就是麦基洗德这人物发挥的作用。当然,在希伯来书中作者发展了关于麦基洗德的这种神学,教导耶稣大祭司的职分并不是按照亚伦等次,不是按传统旧约的等次,而是按照麦基洗德的等次,因为我们看到,麦基洗德是一位合法的大祭司,在创世记中与亚伯拉罕相遇。与麦基洗德的比较,就是在死海古卷当中,有一份死海古卷文件,就是《麦基洗德11Q》,因为它是在死海古卷出土的11号洞穴发现,它描绘了一个人物,就是这位麦基洗德,是大能、天上、充满荣耀,像弥赛亚一样的人物,他要带来拯救。当然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比较,因为麦基洗德在希伯来书中是基督的预表,在死海古卷中,他成为一位与弥赛亚一样的人物。所以学者对于希伯来书中麦基洗德这人物,与在死海古卷中出现的麦基洗德的关系感到困惑。这是很有意思的比较。
——马可·斯特劳斯博士

希伯来书劝勉的目标,不仅仅是敦促受众拒绝 当地犹太教的教导,而且作者要他们继续向耶稣尽忠,相信他是弥赛亚。


继续向耶稣尽忠

为了达成呼吁受众忠心服事耶稣的目的,希伯来书作者把他的劝勉组织成为五个主要类别。我们要在下一课稍微详细看这五类别的每一样,但在这里概括每一类别的中心问题,这对我们就会有所帮助。

在希伯来书1章1节到2章18节,希伯来书作者呼吁受众确信基督超越天使的启示。

我们在这一课的前面提到,希伯来书行文反对错误的天使信念。一些犹太人的作品常常尊崇天使是大有能力、充满荣耀的受造之物,给低等的人类带来  上帝的启示。这种对天使的尊崇给跟从基督的人带来一个严重挑战。耶稣是有血有肉的人,那么人怎能听从他说的话,而不是天使的启示?希伯来书作者根据旧约《圣经》,也根据耶稣的生死、复活、升天和在荣耀中再来,回应这本地犹太教的教导,证明他实际上比天使更超越。

希伯来书的第二大部分,3章1节到4章13节证明人应当承认耶稣拥有超越摩西权柄的更大权柄。

人人都很清楚看到,跟从耶稣的人并不遵守  上帝通过摩西命定的献祭礼仪。本地的犹太教群体呼吁基督徒回归摩西和他的道路,希伯来书作者回应,确认摩西是  上帝忠心的仆人,但耶稣更大,因他是  上帝身为君王的儿子。

在讲完天使和摩西之后,希伯来书作者在4章14节到7章28节转到麦基洗德的祭司职分这个话题。

在这一部分,希伯来书作者论证说耶稣按照麦基洗德的等次,是超越的身为君王的祭司。很显然地方的犹太教群体要希伯来书原本的受众拒绝承认耶稣是弥赛亚,因为他们相信麦基洗德要在末后日子作为超越的君王祭司出现。作为回应,希伯来书作者证明,耶稣是真正为君王的祭司,他要在末后的日子显现,为罪献上直到永远的赎罪祭。

希伯来书作者在8章1节到11章40节解释了在耶稣里新约的超越性。

当地犹太教群体的教导,让人怀疑基督教宣称的,就是耶稣已经来,作了耶利米书中应许的新约中保。但希伯来书作者指出,耶稣实际上是新约的中保。

希伯来书在最后一大部分,就是12章1节到13章25节详细论述了受众需要实际坚忍的一些方面。

这部分包括很长一系列的劝勉,以及对这些劝勉作出的解释。鉴于当地犹太教群体和其他地方向他们的信仰发出如此之多的挑战,希伯来书作者写信鼓舞他的受众,给他们加力量。他提醒他们在耶稣里  上帝的应许和祝福,以此劝勉他们继续向耶稣尽忠,相信他是弥赛亚。

从积极方面讲,希伯来书作者通过许多劝勉,鼓励读者坚忍,他的一些用词非常温柔、充满恳求和鼓励人;但其中一些劝勉,很老实说是极其吓人的,这从希伯来书第2章就开始了:如果旧约圣徒跌倒,我们这些是新约后嗣,确实认识主耶稣的人,忽略那已经为我们预备的极大救恩,我们的危险将会何等大得多呢?这一种由小到大的论证,「如果是这样,更何况是那样,」不断一次又一次在这卷书中出现。还有两段经文,人常常说是讲「背道的经文」,是在希伯来书6章和10章,这些经文警告那些承认深信基督的人,看起来跟从他一段时间,最终跌倒的危险。所以在希伯来书第3章结尾,在读旧约《圣经》叙述时作者说,不要像旧约的那些圣徒,他们得救脱离埃及,逃离了受奴役,却从来没有进入应许之地,这完全是因为他们没有坚忍的缘故。他们在旷野跌倒,整整一代的人多少都被除灭了。这是那种教牧关注的对应之处,表明作者鼓励的动机并不仅仅是轻柔抱一抱;他既有温暖、鼓励、彰显基督的荣耀,吸引人到基督这里来,但也有威胁警告,是严肃的事,是不应该轻慢对待的。
——唐纳德·卡森博士


四、结论

这一课讲希伯来书的背景和目的,我们看了希伯来书的背景,包括作者、受众和成书日期。我们也聚焦看了希伯来书原本的目的,察看作者如何写这一卷书,劝勉受众离开当地犹太教的教导,重新确立他们对作为弥赛亚的耶稣的忠心。

希伯来书是新约《圣经》其中一本最具有挑战性的书卷。它内容如此丰富,我们能发掘的,可能只是它教导的一小部分。但我们可以在许多方面从这些复杂教导得到益处。我们这些在现代跟从基督的人,也面对试探,为了避免今生的麻烦,在我们对耶稣的委身方面妥协。但如果我们敞开自己的心,听希伯来书作者如何迫切劝勉他原本的受众,我们就会看到,不管面对怎样的反对,我们的信心刚强坚定,这是何等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