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录的背景

高清 | 清晰 | 音频

加载中.....

一、介绍

耶稣死的时候,很多祂的门徒和敬慕祂的人,都认为祂遭到了自己的最后失败。一些人甚至认为祂一切教导和所行的神迹都根本于事无补。直到第三天,祂的门徒们才恍然大悟,耶稣的死不是事情的终结。事实上,祂的复活证明祂的死本身实际上就是祂的得胜。祂的复活让祂的门徒们开始从一个全新的观察角度,来认识耶稣的事奉,祂的受苦与致死。因此,约翰写启示录的时候,他的读者们也需要进入这种全新的观察角度。初期的基督教会面对着强大的罗马帝国逼迫,导致很多基督徒就开始把目前的这种情形看作是一种失败。但是,约翰却鼓励他最初的读者们,要在耶稣已经成就的复活得胜中,找到根本的安慰与信心。他尽力要使他们明白,即使他们为主殉道而死,对于他们来说,这也绝不会是他们人生的终结。最终耶稣要完全成就祂的国度,每一位曾经活过的信徒都要在这国度的得胜中有份。

这是我们《启示录》系列课程的第一课,启示录有时也被称为天启,或约翰领受的天启。我们给这一课定的标题是启示录的背景。在这一课我们要看到,启示录的前后脉络和背景能帮助我们明白它原本的含义,把它的信息应用到当代世界我们自己的人生当中。

关于启示录的背景这一课要分成三部分。第一,我们要探索启示录的历史背景。第二,我们要讨论它的神学背景。第三,我们要思想它的文学背景。让我们从启示录的历史背景开始。


二、历史背景


启示录这卷书自从成书以来,一直令相信的和不信的人着迷。但不同的解释者对这卷书的象征和异象有着非常不同的理解。奇怪的动物、宇宙的争战,灾难和审判––—某些解释者认为这些意像如此混乱,以致他们对理解这部分的《圣经》完全失去了指望。但是,事实上,这些混乱的很大一部分,是出于我们对启示录历史背景不熟悉而导致的。所以,为了学会如何正确解释和应用启示录,学习它的历史会对我们有所帮助。

了解《圣经》每卷书的背景﹐对我们有相当大的帮助。我并不是说﹐这样的认知是最根本必要的﹐因为神的话语有其永恒的功用﹐读的人可以直接有所领受;即使你不知道书卷的原本背景﹐也不会使其中所叙述的失去真实性。尽管如此﹐如果我们能够明白每卷书是在什么情况下写成﹐就可以帮助我们﹐对于《圣经》所记载有更多认识;例如这本书是为那个文化的族群写的?是什么时候写的?讨论哪些重要的议题等等。对这些有所理解﹐我们就比较能掌握﹐该怎么把那些真理应用在现今生活中。即使我们如今处于不同情况里﹐我们仍然可以明白那些信息原本的意思。因此研读《圣经》时﹐我们会花不少精力﹐试着要找出那些经卷的历史背景﹐有时未必能够得到深刻重大的答案﹐但是却有不少时候﹐我们会对于《圣经》原意有更深了解。一旦我们有了这些理解﹐就能更好地将所那个处境下的信息,应用在我们现今的人生中。
––彼得瓦尔科尔博士

我们要看启示录历史背景的三个基本方面。它的作者,它的写作日期,还有它原本的读者。让我们从启示录的作者开始。


作者

我们要从两方面来探索启示录这卷书的作者这个问题。第一,我们要看传统把这卷书归于使徒约翰的看法是可靠的。第二,我们要探索约翰写启示录时所在的地点和经历。让我们首先来看使徒约翰写了启示录的传统观点。


使徒约翰

启示录的作者用「约翰」这个相当普遍的名字来表明自己的身份。他在启示录1章1,4和9节,22章8节提到他的名字。但他没有具体表明自己就是使徒约翰。他的确提到他忠心事奉耶稣,为  上帝的国度受苦。从这卷书显然可以看到他是一位先知。但这些总体的细节并不足以证明写启示录的这个人就是使徒约翰

即使如此,我们至少仍有两个充分理由证实使徒约翰写了这卷书的传统观点。其中一样,就是有很多可靠的早期见证人证明他就是作者。

早在主后二世纪的时候,像殉道者游斯丁爱任纽亚历山大的格利免这些教父们就指出约翰是启示录的作者。游斯丁在他写的《与推芬的对话》81章中如此宣称。游斯丁的见证特别有价值,因为他在主后二世纪初期的时候生活在以弗所,生活在曾亲身认识约翰的人当中。

爱任纽在他的《反异端》卷4,18章11段中提到约翰是作者。他的见证对人也很有帮助,因为爱任纽坡旅甲的门徒,而坡旅甲又是使徒约翰的门徒。结果就是,爱任纽身处更有利的位置,可以知道约翰实际写了哪些作品。

最后,亚历山大的格利免在他的著作《那要得救的富人是谁?》当中的42段,看来是认定约翰就是启示录的作者。

支持使徒约翰写了启示录的这种传统观点的第二个理由,就是启示录的词汇。启示录的词汇和约翰其他作品的词汇之间具有很多明显的相似之处。为节约时间的缘故,我们只提两点。

第一,在新约《圣经》之内,只有启示录19章13节和约翰福音1章1和14节把基督称为「道」或「logos」,类似的用语也出现在约翰一书1章1节。

第二,耶稣在启示录22章17节「口渴的人也当来」,在新约《圣经》中只有一处与它对应的地方,就是约翰福音7章37节,「人若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喝。」

虽然有这些有力的论证,支持使徒约翰就是启示录的作者,但是,早在第三世纪就有批评家对他的作者身份提出质疑。例如,第三世纪的主教,亚历山大的狄尼修指出,启示录的作者说自己是约翰,而约翰福音和约翰书信的作者从未告诉我们他的名字。狄尼修也要人注意启示录和约翰其他著作之间的其他不同之处,如它们不同的文学风格和希腊文用法。直到今天还有一些评判学者提出类似的反对意见。

其实,对于一位作者可能写出看似不同的作品,这本该有合理的解释。例如,约翰可能把他的名字附在这篇作品上,目的让人可以确定它是来自一个有权威的来源。或者他表明自己的名字,因为他受基督亲自差派,要把这卷书传递给七家具体的教会。只是因为约翰没有在一些作品中表明自己的名字,只凭这一点并不能成为一个理由,下结论说他绝不会在任何作品中列出他自己的名字。

另外,启示录和约翰其他作品之间风格上的差异,也是可以容易得以解释说明的。约翰在启示录记载的异象与他在耶稣地上事奉期间领受的启示是非常不一样。

另外,启示录和约翰其他的《圣经》作品不同,是以启示灾难文学的风格写成,这很有可能使他的文学风格和希腊文的用法上产生许多差异。这些差异也可能是出于约翰写作的不同目的,甚至出于他与他不同的原本读者之间的不同关系。

总结来说,支持约翰是作者的证据明显多于反对的证据。出于这个原因,我们在这些课程中要坚持传统的观点,就是启示录是由使徒约翰所写。

在说明了使徒约翰是启示录的作者之后,让给我们来看约翰写启示录时他身处的地点和经历。


地点和经历

根据启示录1章9节,约翰是在拔摩岛上写启示录这卷书,此小岛位于以弗所西南大约六十五公里远的爱琴海上。拔摩岛是一个岩石重叠和荒芜的地方,实际上没有树木。它的艰苦环境让它成为一个很合适的地方,用来惩罚那些被看作是威胁罗马帝国民事秩序的公众人物。启示录1章9节强有力地暗示约翰被流放到了拔摩岛上。

约翰在忍受这些严酷光景时,从基督那里得到了几个异象。启示录就是约翰对这些异象的记录和解释。

请听约翰在启示录1章10和11节的陈述:

当主日我被圣灵感动,听见在我后面有大声音如吹号,说:「你所看见的,当写在书上,达与以弗所士每拿别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铁非老底嘉,那七个教会。」(启示录1章10-11节)

在这里,以及在如启示录21章5节的其他经文里,约翰清楚表明他是顺服从  上帝而来的这命令写作。  上帝要给他看到一个异象,约翰要把这个异象记载下来,把它写给在亚西亚的这七家教会。

认识到启示录是出于  上帝赐给约翰的一个超自然异象,这就让一些解经家忽视约翰身为这卷书作者的重要性。毕竟,如果它只是对异象的记载,那么它的作者是谁,又有什么关系呢?约翰能有什么样的贡献吗?

当我们思考﹐圣灵如何与人一起工作﹐完成《圣经》的书写时﹐我们可以说﹐《圣经》是  上帝的话语﹐也是人的文字叙述;也就是说﹐这些《圣经》书写的作者们如何思想﹐如何借着文字表达他们所理解的﹐就他们要人们知道的信息;同时,圣灵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塑造他们的思维﹐与他们同工﹐引导他们﹐写成那些内容。有些情况是圣灵直接告诉那些作者该写什么﹐因此我们会读到一些逐字逐句的记录﹐或是清楚明确的预言﹐但另一些时候﹐我们也读到某个作者所显现的个人文采﹐他会按着当时文化的风格﹐来书写一些要让我们知道的事物﹐而  上帝正是使用了这些作者的自由抉择﹐完成了他本来要表达的。因此《圣经》的书写﹐可以说是  上帝的主权引导﹐以及人承负责任﹐完成工作。《圣经》是  上帝的话语﹐也是人的书写记录,两者兼备。
––约翰麦靳磊博士
圣灵使用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个性的人﹐不同的文字语句﹐和每个人不同的历史背景﹐为的是要凸显﹐并且清楚明确表达《圣经》书卷的原作者要传达的独特重要真理。因此整本《圣经》从头到尾﹐我们都看到这些作者们的个人恩赐﹐历史背景﹐和知识经验如何在其中穿插交织;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圣灵的独特运作﹐如何引导那些作者们使用  上帝为了预备他们完成所托付的﹐而给予他们的个人不同恩赐﹐如此集合成一整本  上帝所启示的书﹐也正是  上帝所要的﹐其中包括有文学典籍﹐历史记录﹐以及所有作者们切心努力要表达的。《圣经》书写的过程显示﹐这是  上帝的督导和启示﹐但也没有破坏《圣经》作者们独特的个性和他们特有的历史背景。
––托马斯耐托思博士

可能除了第2和第3章中的书信之外,  上帝向约翰启示了异象,而不是启示了他实际要写下来的话语。一般来说,约翰使用自己的话写下他看见的异象。所以在这方面,启示录很像约翰福音。

首先,约翰观察耶稣生平的事件,后来他在他的福音书中记载了这些事件,所用的方式是为了满足他读者具体的需要。约翰以同样的方式,观察他在启示录中记载的异象,然后写下他的这卷书,真实记录了他的经历。正如我们即将要在这些课程中看到的那样,约翰在启示录中按照满足他原本读者需要的方式,选择和安排材料。

和其余的《圣经》书卷一样,启示录是  上帝默示的。圣灵监督约翰的工作,使他所写的每一样东西都是真实和具有权柄的。但是,正如我们在贯穿这些课程中看到的那样,约翰仍然是一个主动、有思想的作者。可能除了第2和第3章中的书信之外,约翰并没有从耶稣那里领受逐字逐句的口授。他有责任把回想起他所见的异象,加以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我们已经看了约翰写启示录时身处的地点和经历,现在让我们来看他写启示录时的时间。


时间

福音派的解经家一般会认定启示录成书两个可能时间中的其中一个:不是在较早的罗马皇帝尼禄时期,就是在较晚的罗马皇帝多米田时期。我们要来看这两个时间,首先是尼禄的时期。


尼禄

罗马皇帝尼禄作王的时间是从主后54到68年,支持启示录写作时间是在尼禄时期的历史学家,倾向把这时间放在他统治的后期。在尼禄的早期,富有才干的顾问对他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力,但随着时间过去,他的统治急剧堕落。尼禄臭名昭著在于他把主后64年的罗马大火嫁祸于基督徒,使用这种指控作为大批逼迫罗马信徒的借口。

第一世纪的中期﹐罗马尼禄皇帝主要以基督徒为替罪羔羊﹐进行迫害。大火始于罗马城﹐原来人们就都知道尼禄皇帝的都市重整计划﹐可是当大火严重蔓延﹐而后军队前往清理﹑夷平一些建筑物﹐有些人觉得这样大规模的毁坏实在不必要﹐而且他们都被都市重整受到影响﹐觉得这都是皇帝的错﹐于是酝酿要推翻他。尼禄身受威胁﹐急于找人来替罪﹐就把火灾归罪于基督徒﹐说他们是这场灾害的幕后主导者﹐于是对基督徒开始施行各样的酷刑迫害。
––詹姆斯史密斯博士

把启示录的成书时间定在尼禄统治后期的论证,建立在至少三方面的咨询之上。第一个主要的证据是约翰所指的七位王。

在启示录17章,约翰描述了一只有七头十角的朱红色的兽。在9到11节,他说这七头代表七位王。大多数的解经家同意这七位王是罗马皇帝。尤利乌斯凯撒有时被算作是罗马的第一位皇帝。接续他的是奥古斯都提比里乌斯卡里古拉克劳狄乌斯尼禄加尔巴。实际上,我们在启示录17章10节发现这个细节,就是当约翰领受他的异象,写下启示录时,罗马的第六位王在位。所指的这一点让许多解经家得出结论,认为约翰的启示录是在尼禄作王期间写成的。

支持约翰尼禄作王期间写下启示录的第二个主要论据,出自约翰犹太人圣殿的提法。具体来说,约翰在启示录11章提到圣殿,一些学者把这解释为,是表明启示录成书时,耶路撒冷犹太人圣殿还在。但是,历史记载耶路撒冷的圣殿在主后70年被毁,就是尼禄统治结束的两年之后。所以,如果在启示录成书的时候圣殿仍在,那么极有可能的是,启示录写成于尼禄统治的期间。

把时间指向尼禄时期的第三个因素,就是约翰是在一段【逼迫】的时期中写作的。启示录经常提到这个事实,就是约翰的读者在受苦。我们可以在启示录1章9节,2章9,10和13节,6章9节,20章4节看到这一点。正如我们已经说过的,尼禄以推动逼迫基督徒而臭名昭著,他不是唯一这样做的罗马皇帝,但他是第一位明目张胆这样做的,即使他的逼迫一般来说只是局限于罗马的周边地区。

从公元54到68年在位统治的罗马尼禄皇帝是个相当残暴的君王﹐他以不同方式逼迫许多人﹐因此声名狼籍。例如他杀死自己家里的一些成员﹐也可能是第一个出手迫害基督徒的罗马皇帝。他到底作了那些事?有个古历史学家塔西陀告诉我们﹐有些罗马的基督徒是全身被涂上柏油﹐当作灯柱来烧死;有些是被野兽皮包裹着﹐当作食物﹐丢给动物们食用;还有些是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布然敦考威博士

虽然没有具体的历史证据表明,在尼禄之下的逼迫扩展到了罗马以外,波及帝国的其它部分,但是我们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所以,这也可以被看作是支持启示录成书的时间是在尼禄的统治时期。

但是,虽然认定这时间是在尼禄统治时期的论证有一些道理,但却不能完全说服人。实际上,已经有人提出一些针对这些论据的反对意见。

首先,尤利乌斯凯撒实际并不是一位皇帝,他的继任人奥古斯都是第一位宣称拥有这称号的人。这样尤利乌斯凯撒可能就不是启示录17章9到11节提到的那七位王中的第一个。

第二,正如我们已经看见的那样,启示录11章提到了圣殿。但是在启示录11章1和2节约翰被告知,这殿除了外院,都要被保护起来不给外邦人进入。与这形成对比的是,在马太福音24章1和2节,耶稣已经亲自预言耶路撒冷的圣殿要被外邦人摧毁。所以,很难肯定启示录11章指的是在主后70年被毁的圣殿。

第三,虽然有可能尼禄的逼迫传到了小亚细亚,但却没有历史证据表明这实际发生了,所以很难把约翰关于基督徒受逼迫的描写直接与尼禄联系起来。因为有像这样的一些难题,多数的福音派选择相信启示录有更晚的成书时间。

我们现在已经看了尼禄时期成书时间的论证,让我们来看认为约翰多米田统治期间写下启示录的证据。


多米田

支持启示录成书时间较晚的学者,倾向把这时间放在罗马皇帝多米田统治时期,他在主后81年至96年作王。至少可以举出四个因素,支持启示录的这成书时间。

首先,几位初期教父表明这卷书是成书于这段时间。例如,初期教父爱任纽在他的著作《反异端》卷5,30章,3段中记载说,启示录是「多米田统治即将结束时」写成。之前在这一课我们提到爱任纽坡旅甲的门徒,而坡旅甲又是使徒约翰的门徒。所以我们很有理由相信他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证。

这个日期也与二世纪初一些教父,如亚历山大的格利免的见证吻合,格利免暗示说在多米田死的时候,约翰被释放结束流放被掳的生涯。

支持成书时间是在多米田统治期间的第二个因素,就是一些解经家用来支持成书时间是在尼禄统治时间同样所指到的七位王。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约翰在启示录17章9到11节解释说,那朱红色兽的七头是七位王。支持成书时间是在多米田统治期间的人论证说,所有七位王都被描述成是严厉逼迫教会的人。所以他们不是把所有罗马皇帝计算在内,而是只算那些以明显方式逼迫教会的皇帝。

按此计算,卡里古拉是那第一位皇帝,他从主后37年到41年作王,第二位是克劳狄乌斯,从主后41年到54年作王。尼禄是第三位,从主后54年到68年作王。接在尼禄之后的三位较不重要的皇帝忽略不计,因为他们没有明显参与对教会的逼迫。第四位逼迫教会的皇帝是韦斯帕西安,此人在主后69年到79年之间作王。第五位是提多,他在主后79年到81年间统治。第六位,启示录可能就是在他统治期间写成的,是多米田,他从主后81年到96年间作王。

指向多米田统治期间启示录成书的第三个因素,就是对基督徒的逼迫。

多米田维斯帕先的儿子﹐提多将军的兄弟。我们要知道﹐公元70年摧毁耶路撒冷城﹐就是维斯帕先提多所做的;他们竭力清除早期犹太教的领导阶层﹐无休止的追捕犹太人﹐一直到马赛大﹐并且在公元72年﹐袭击攻占马赛大﹐大量扫除犹太激进份子。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个家庭成员不会对犹太人友善。因此,成为皇帝的多米田会,迫害他认为是一个从犹太教分裂出来的支派﹐并没什么出人意料的地方。虽然那些逼迫似乎是零星的﹐不是有系统的进行;多半是区域性的﹐而不是遍及整个罗马帝国﹐可是,逼迫仍然是非常严厉恶毒的。
––韦瑟林敦博士
多米田迫害所有的人,为此人们非常的憎恨他﹐以致他过世后﹐原本是因他的名而建的剧院或是竞技场﹐人们却因为憎恨﹐而把他的名字从那些建筑物涂抹掉﹐这样的情况遍及整个罗马帝国。为什么他招致人民这样的怨恨?因为他对于任何可能的敌对都加以镇压和扫平。
––布然敦考威博士
多米田犹太人的逼迫﹐远甚于对付基督徒﹐但是无论如何﹐他对待两个群体都是一样残暴﹐正因为如此﹐那些认为启示录是第一世纪末期写成的人﹐会感觉启示录里所提到的兽﹐事实上就是指多米田这个人。他真的比尼禄更加疯狂﹐是有目共睹的颠狂﹐他的一些可怕习性﹐例如喜欢看女人和侏儒们的格斗﹐或是捕捉一些昆虫﹐然后用针不断戳刺虫身。这些都是他身旁的人看到﹐而记载下来的。最后他被谋杀而死﹐是一个他之前的奴隶﹐回来看到有机可乘﹐遂而下手。他在许多方面呈现出极端的君王神智不清。
––詹姆斯•史密斯博士

根据许多历史学家的看法,多米田比任何以前的皇帝更广泛地在罗马之外的地方逼迫教会。例如,罗马的格利免在主后96年写信给哥林多人,讲到临到他们身上的突然和反复临到的灾难与不幸。这些「灾难与不幸」表明了在多米田统治期间更系统化的逼迫。据记载多米田惧怕基督降临,有记载说他甚至处决了他自己的表弟,罗马执政官弗拉维乌斯克勒蒙斯,因为弗拉维乌斯是一位基督徒。

表明多米田期间成书的第四个原因,就是多米田要求人崇拜皇帝。

我们也知道﹐到了多米田皇帝时代﹐对于君王的崇拜已经相当的普遍。崇拜皇帝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奥古斯丁皇帝的初期;但那时﹐是在君王过世之后﹐才让人民将他神格化﹐加以敬拜。可是到了第一世纪末期﹐人们必须敬拜还活着的君王﹐例如多米田本人﹐他要百姓们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就敬拜他﹐好像敬拜神一样。他可以到处喧嚷着﹕你们只需要拜我﹐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  上帝。那口气﹐就像约翰福音最后﹐多马耶稣的呼叫﹕我的主﹐我的  上帝;也是启示录多次对于耶稣的称呼。因此﹐看起来启示录是书写于君王崇拜相当盛行的时候﹐也使得书里所提到的那些教会所在地﹐小亚细亚的基督徒因此而受到逼迫。
––韦瑟林敦博士

崇拜皇帝的主题在启示录几个部分中出现。例如启示录17章9到11节代表那七王的兽,也在启示录13,14和16章要求人来拜它。这个主题可能表明,启示录是在罗马皇帝要求基督徒拜他的时期成书的。

没有证据表明尼禄要求人来拜他。但是多米田清楚地提出这样的要求。每当基督徒拒绝承认他宣告自己是「神和主」时,就遭遇他的虐待。多米田所有的书信都用这句话起头,「我们的主和神下令」。他要求他的臣民以同样的方式称呼他。他也把他自己的黄金和白银雕像放置在供奉罗马诸神的殿中。

但是认为约翰是在多米田期间写书的观点也有它的弱点。例如约翰从未说过17章中的七王是大大逼迫教会的人,而且他从未提到耶路撒冷实体的圣殿在主后70年被毁的事,而这是到了多米田统治期间已经发生的事。

的确,我们无法完全确定地指出使徒约翰写作启示录的精确时间,但看起来支持这是写于多米田统治期间的观点得到更多支持。支持这种观点的解经家通常认为这时间是在主后95年前后,在多米田人生即将结束的时候,就在约翰拔摩岛得释放之前。

在这几课中,我们的解释里没有一样是依赖和建构在启示录精确成书的时间之上的,我们倒是要关注这个确定的事实,就是它是在第一世纪后半部分某个时间段内成书的,在耶稣基督的跟随者们因着他们的信仰遭受逼迫,受到压力要崇拜皇帝的时候写成的。

在察看了启示录的作者和成书时间之后,让我们来讨论它的原本读者。

>读者

约翰清清楚楚是给在小亚细亚的七家教会写了启示录,这个地区是现在土耳其西部的一部分。这些教会位于以弗所士每拿别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铁非老底嘉这几座城市。每一家教会都按照它的情况受到鼓励,必要时受到责备。

启示录的中心主旨﹐其所要传达的信息﹐就是让七个教会知道他们在基督里的位份。如同基督的受难和得胜﹐他们也会跟着受苦并且得胜。这个主体贯穿整本启示录。其次﹐他们需要相信依靠  上帝、基督和圣灵的主权。基督是曾受死又复活的﹐所以祂现在是征服一切的英雄﹐祂是得胜的狮子﹐是凯旋荣归的得胜者﹐祂已经征服那恶者﹐祂是掌权者。  上帝﹐基督和圣灵都是掌权得胜的﹐所以教会可以在面对各样患难﹑试炼﹑逼迫和虚谎教导中﹐安息在  上帝的权柄里。他们一定要倚靠  上帝﹐因为他们要承受极大的逼迫﹐严重的试炼和试探﹐这些情况都会使得他们转而去拜偶像﹐屈服于世界的体系。然而他们最重要的是﹐需要专心倚靠  上帝全权的膀臂。
––本杰明格莱德博士

历史学家和启示录这卷书本身解释说,生活在这些城市的基督徒面对各样的试探和压力,要他们离弃真正的基督教信仰。像历世历代许多基督徒一样,他们感受到压力,要在他们的信仰上作出妥协。

新约《圣经》的作者们给予我们许多实际的劝告﹐让我们知道怎么应对生活中碰到的试炼和苦难。在启示录我们也看到这些教导﹐鼓励信徒要克服那些艰难﹐面临着要否认与基督的关系﹐在商业经济上妥协﹐在性关系纯洁等等都有试探时﹐要怎么持守对基督的忠诚与信靠。在启示录这卷书﹐还有新约其他书卷都提到的﹐帮助我们在面对苦难时﹐仍然能持守信心的一些教导﹐首先就是与其他信徒的团契﹐这样相聚交谊的重要性﹐不只是为一起敬拜  上帝﹐也是互相劝勉鼓励扶持﹐以及分享供应经济上彼此的需要。  上帝的子民这样的相聚团契会给信徒带来所需的安全感。其次﹐我们在启示录也看到一些悲叹哀求的诗歌﹐就是那些在旧约﹐特别是诗篇一直重复的哀叹﹐例如耶稣在十字架上引用诗篇22篇的经文﹐还有启示录里所复诵的﹐主啊﹗还要多久?殉道者受苦的时光还有多久﹐主﹐你何时再来﹐拯救你的子民?哀歌的内容是关乎公义﹐我们也知道公义是根源于  上帝的性情﹐因为主是公义的。我们会质疑不公正的环境﹐也渴望祂的大能拯救﹐使我们得着释放。因此﹐我认为﹐对于  上帝的百姓而言﹐面对试炼﹑苦难和试探时﹐信徒的团契相交和悲叹哀求的表述﹐是两个极其实际的帮助。
––贵葛派锐博士

小亚细亚的教会面对许多压力的来源,要他们在信仰和行为方面妥协。但为了我们这一课的目的,我们要关注他们处境特有的四个问题。

第一,异教的行业公会给基督徒施加压力,要他们敬拜假神。在第一世纪小亚细亚到处都有行业公会,这些是为经济目的组织起来的劳工和专业人士团体。每一个人,包括基督徒在内,如果想在他们的社区内做大生意,就需要加入这些行业公会。这种社交习惯给跟从基督的人带来一个严重挑战,因为每一个公会都有一位保护神,公会的成员要向那位神祗表示效忠。拒绝向一个公会的保护神表示效忠的基督徒,常常被排斥不得与公会会员做生意。

妥协的第二个压力,来自在第一世纪散布在小亚细亚犹太人群体。在大部分情形之下,罗马帝国之内各种宗教信仰只能在它们起源的国家内让人们相信和实践。这条法律的一个明显例外就是犹太教。犹太教会堂在小亚细亚最大的城市内开展活动。一开始的时候,罗马人把基督教信仰看作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结果就是基督教信仰可以合法地在整个帝国之内让人遵行。但随着犹太人开始把自己和基督教的信徒分别出来,基督教就在帝国的大部分地区失去了合法地位,使基督徒落在政府惩罚与逼迫的危险之中。结果就是,基督徒感受到压力要奉行犹太教,甚至要放弃他们对基督的信仰。

要人妥协真正的基督教信仰的第三种压力来自罗马政府,罗马政府要求基督徒拜皇帝和罗马的诸神。因为犹太人群体排斥基督教会,政府要求基督徒参与对罗马诸神的集体敬拜,在多米田的时候,这甚至包括承认皇帝是众神中的一位。如果基督徒拒绝参与这种偶像崇拜,他们就会被控告是无神论––这罪行有严重的后果,甚至可能导致被处决。许多基督徒为了保护人生安全,受到压力要参与这种虚假的敬拜。

让人难过的是,除了来自教会外要人妥协的压力,第四种压力实际上是来自背道的基督徒。《圣经》没有给我们很多关于小亚细亚教会问题的细节。但是在启示录第2和第3章给教会的信中,确实列举了基督徒群体内部的人造成的几件具体麻烦的事。例如,启示录2章14节提到巴兰邪恶的教导。启示录2章6和15节谴责了一群称为尼哥拉一党的人。启示录2章20节提到一位名叫耶洗别的女性的假先知。

而且这些背道的基督徒看来是给其他基督徒施加了压力,要他们加入其虚假的做法。但并不是所有背道的基督徒都加入了这些异端派别。一些人就是很简单地放弃了他们的信仰,加入他们周围的异教信仰。关于这一点的一个有意思的记载,是来自小皮里纽,他在主后111年到113年期间担任本都庇推尼的总督。

请看皮里纽罗马皇帝图拉真的信写了什么:

被告密者点名的其他人宣称他们是基督徒,但然后又否认,断言说他们曾经是,但现在不再是了……一些人早在二十五年【前】曾是。他们都敬拜你的像和其他诸神的雕像,并咒诅基督

历世历代的基督徒都面对压力,驱使他们要在思想、言语和行为方面对基督的忠诚作出妥协。在世界的许多地方,基督教目前仍被视为是一种非法的宗教信仰。忠心的信徒不得不秘密聚会––冒着被捕的危险,在一些情形里甚至被杀。也有来自理性方面的压力。世俗的学者、朋友和家人经常讥笑基督教信仰,说它是一种无知的宗教,与现代科学有许多矛盾。也存在着为了生意上取得成功,或者为了避免在社会上受到不公待遇,我们的行为和信念就要向压力妥协。其实,启示录这卷书恰好讲到了这样的情况处境。它的信息十分明确,就是耶稣基督是至高的君王,祂最终必定要再来,在一切事情上伸张正义。当祂这样做的时候,祂必定要赏赐每一个爱慕祂、对祂保持忠心的子民。

了解了启示录的这种历史背景之后,我们准备来探索它的神学背景。


三、神学背景


广泛来讲,启示录证实了《圣经》中每一卷在它之前就成书的神学。约翰广泛依靠之前的《圣经》作品,期望他的读者也熟悉这些作品。

我们可以用很多方式来描述启示录的神学背景,但是在这一课我们要聚焦在它最中心的概念上:第一,《圣经》末世论,或末后日子的教义;第二,圣约的概念;第三,《圣经》先知的角色。让我们首先来看末世论的教义。


末世论

约翰的时候,初期教会正经历极大的张力,因为耶稣还没有再来完成祂的工作。耶稣在地上事奉期间,已经通过开启  上帝在地上国度的最后阶段,开始把救恩带给万民。但是到了约翰写启示录的时候,耶稣已经离开半个世纪了,一些基督徒开始怀疑祂到底还回不回来。所以约翰写作的一个原因,就是向读者保证,耶稣正在努力建造祂的国度,祂肯定要在将来再来,成就《圣经》所作关于祂的每一个应许。换言之,约翰写书是要解释《圣经》末世论的教义––《圣经》对末日事件的教导。

末世论这个术语是指对末后时期的研究,或者对末后之事的研究。它出自新约《圣经》希腊文ES-kah-tos这个词,通常的意思是指「最后」。传统上「末世论」这个术语主要是指《圣经》对基督再来的教导。但更近代的《圣经》学者已经使用「末世论」这个词,来指对从基督第一次来到祂再来之间整个时期高潮性特征的研究。这种对末世论更广泛的看法对应了这个事实,就是像希伯来书1章2节和彼得前书1章20节这样的经文把整个新约时期说成是末世,最后的日子和时期。

有些神学家把基督第一次降临世上与再次来到之间的这段时期﹐称为末后的世代。他们之所以统称这段时间为末期﹐因为基督第一次的来到﹐乃是末后世代的启始﹐所以神学家们有时称这是开启的末世论﹐或是已经开始﹐尚未成全的末世。基督在他第一次来临时﹐在十字架上绝对的得胜﹐以及复活的确据﹐成为对我们的保证﹐就是那些最后的应许必然都会实现。我们虽然还没有经历那些应许的全然实现﹐我们也尚未得着荣耀;但是当基督首次来到﹐在十字架上成就的救赎﹐使得这个结果是肯定而确保的。那些结局不是尚待辩论﹐待价而沽﹐或是在  上帝的旨意里还不明确,而是确定的。因此,在  上帝的救赎计划开展时﹐有些是信徒还没有经历到的﹐但是当基督在十字架上得胜的那一刻﹐或者说是他复活的确据﹐就确保那必然的最后结果了。因此神学家们基于这个主要原因﹐认定基督第一次来临和再次来到的救赎关联特质﹐而将这段时间总称为末世。我们正处于这个末后的时段﹐是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得胜带来的结果。
––罗伯特李斯特博士

从旧约《圣经》的教导开始来了解新约《圣经》作者是怎样理解末后的日子,这对人会有所帮助。旧约先知预言将来的弥赛亚或基督要终结外族统治的暴政,引入  上帝在地上的国度。

我们看但以理书2章44节:

当那列王在位的时候,天上的  上帝必另立一国,永不败坏;也不归别国的人,却要打碎灭绝那一切国,这国必存到永远。(但以理书2章44节)

但以理在这节经文中教导,  上帝的国要击碎敌对的国和王,建立  上帝在全地之上的永远的统治。在但以理书7章13和14节,先知继续说这样的国度要通过人子,那也被称为弥赛亚或基督的作为带到世上。

像但以理书的那些预言性经文使得第一世纪的犹太人神学家把历史划分成两大世代:罪、苦难和死亡的现今世代或这个世代;以及将来世代,那时  上帝要完全摧毁祂的仇敌,最终祝福祂的百姓。

但以理之后的几个世纪当中,以色列继续与异教的帝国和外族的君王争战,犹太人神学家越来越盼望弥赛亚的到来,结束现今世代,引入那将来世代。

显然的﹐当  上帝在旧约时代与祂的子民同工时﹐总是让他们带着盼望﹐期待那将要来的君王﹐那要来的弥赛亚﹐最后的大祭司﹐最后的末世先知﹐最后的大君王。整本旧约都是在期盼这个人物﹐或是这个事件的来到。因此我们发现﹐到了新约时代﹐新约《圣经》的作者们震惊的发现﹐在他们生平里﹐所目睹面对的事实﹐正是整个旧约所期盼事件的成就。因此新约不是暗示﹐而是清楚显示﹐世界的历史乃是分成两个部份﹕带着期盼的世代﹐和成就应验的世代。
––大卫伽拿博士

耶稣本人在祂的传道中,经常使用这种基本的两个世代的历史观。例如祂在像马太福音12章32节,马可福音10章29和30节,以及路加福音20章34和35节的地方,讲到现今世代和将来世代。但耶稣也引进了对这两个世代的一种新的视角。一方面,祂继续把将来世代看作是将来的事情,但另一方面祂也讲到,就在祂自己的日子  上帝的国度来到了。换言之,祂教导说,在祂的日子,历史的两个世代开始重叠。将来世代已经开始,虽然现今世代或这个世代还没有结束。按照耶稣的教导,信徒已经生活在  上帝的国度里,已经享受它的许多福气。

请听耶稣在马太福音12章28节的话:

我若靠着  上帝的灵赶鬼,这就是  上帝的国临到你们了。(马太福音12章28节)

耶稣胜过魔鬼的势力,这证明了祂已经开始、开启  上帝在地上国度的最后阶段。

新约有好几处经文讲到末后的世代﹐而且这些经文的上下文都显示末世已经在第一世纪时就开始了。例如彼得在使徒行传1章17节﹐引用约珥书所说的﹕「在末后的日子,我要将我的灵浇灌凡有血气的。」他在讲的是五旬节那天所发生的那些事情。因此,早期的基督徒理解到一些现今的基督徒所遗忘的事实﹐那就是  上帝的国度不只是将来的﹐也因着那要来国度的君王已经来到﹐未来已经进入历史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读到新约里这样的经文﹐例如加拉太书1章4节讲到﹐他要救我们脱离这罪恶的世代。或是哥林多前书2章9-10节﹐保罗在那里说道﹕「  上帝为爱他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只有  上帝借着圣灵向我们显明了。」还有哥林多后书﹐和以弗所书1章﹐保罗用了一个词语﹐在商业文件上﹐其意思指的是首期付款。他说我们已经借着领受圣灵﹐而得着我们未来产业的首期付款了。我们已经预尝未来世界的样式﹐因为我们不只是期待一个未来的复活﹐或是未来的弥赛亚﹐未来的君王﹐而是期待一个已经来过的君王要再次来到﹐他已经从死里复活了﹐就我们而言﹐因为已经有所预尝﹐我们必须活得像将来世代的子民﹐要在现今世代就活出将来世代的样式﹐也让这个世界预先领受到天国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
––柯瑞格凯纳博士

贯穿基督在地上事奉期间,  上帝正带来对祂仇敌的最后击败,以及对祂百姓的最终祝福。祂的国正冲进这个邪恶的世代,这国正在拯救  上帝的百姓,确保他们将来要得着祝福。正如我们刚刚在马太福音12章28节看到的,这种拯救在基督的时候就开始了。我们在像路加福音16章16节,17章20和21节,约翰福音3章3节这样的经文里看到这同样的主题。在目前的时候,这国继续增长,正如我们在马太福音13章24到30节,36到43节,以及路加福音19章11到27节看到的那样。这国要在将来,基督再来的时候得以完全或圆满,正如耶稣在像马太福音16章27,28节,24章44到51节,以及25章31到46节这样的经文里教导的那样。

这种两个世代的末世论观点,在使徒保罗的作品中特别明显。一方面他证实这个罪与死的现今世代仍然存在,例如他在哥林多后书4章4节,把撒但说成是这世代的神(新译本)。他在哥林多前书1章20节讲到异教哲学家时,说他们是今世的辩士。而且保罗使用了后来的世代这样的说法来指最后的审判和祝福要临到人类的将来世代。我们在像以弗所书2章7节,提摩太前书6章19节的地方看到这一点。他在以弗所书1章21节明确把这两个世代进行了对比。

另一方面,保罗也教导说将来的世代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来到。例如在哥林多前书10章6节他写道,各个世代的应验已经在基督里来到了。在歌罗西书1章13和14节,他说信徒已经被带领进入到基督的国度里。

耶稣保罗教导的末世论观,有时被称为是开启的末世论,因为它说将来的世代已经开始,或已经被开启了,但还没有完全临到。耶稣在祂第一次降临期间开启了  上帝的国,但是祂没有完全废除掉这个现今世代。自从那时候以来,两个世代的各个层面已经彼此并列共存。结果就是,信徒已经经历到将来世代的一些祝福,但直到耶稣再来,将来的世代圆满时,我们才会经历到它所有的福气。

按照那时犹太人的末世论,当弥赛亚或基督应该引进新的世代时候,祂要戏剧性地以高潮终结这个罪与死掌权的现今世代。但是,耶稣没有这样做,这就让很多人怀疑祂到底究竟是不是真的弥赛亚。这是为何新约《圣经》的作者们花了很多了精力,解释  上帝的国度是按着不同阶段来实现的原因之一。不错,这个变化是令人吃惊。但是,耶稣大能的神迹和真实的见证足以能够证实,祂正是在宣讲真理,  上帝其实就是刻意用似乎这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将祂的国度带入这个世界。基督再来的时候,这邪恶的世代要全然终结,将来的世代要带着它一切完满的丰盛临到。直到那时,两个世代的各个层面彼此将并肩共存,彼此重叠。

那么,约翰写启示录的时候,这种末世论的观点对他有怎样的冲击呢?为什么这种具体的神学观点对他和对他的读者来说如此重要?

约翰写启示录的时候,小亚细亚的众教会正面一种在他们信仰方面看似相互矛盾的地方,活在与其挣扎之中。一方面,他们相信  上帝在历史上作王,基督已经胜过目前这个邪恶的世代。耶稣已经来拯救所有相信祂的人,以此应验了旧约《圣经》的盼望。

但是,另一方面,小亚细亚的教会要面对这个现实,就是邪恶在他们的世界里大行其道。结果就是他们要面对一些非常艰难的问题,比如:「如果救恩已经在基督里临到,为什么世界仍然在试探基督徒去犯罪?」「如果基督已经作王,祂为什么不救我们脱离对我们的逼迫?」当然还有其他的问题,比如:「所有这些试炼什么时候会结束,它会怎样结束?」而这些问题以这样那样的方式,都与末世论相关。它们正是启示录这卷书要回答的这类问题。

约翰清楚知道由于新约《圣经》对末后日子展望带来的张力。他写启示录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帮助基督徒面对这个张力。在他写的这卷书中,他一贯地鼓励读者在两方面得胜的光照下看待这种张力。第一,他呼吁他们注意耶稣已经取得的对现今世代的胜利。

基督通过祂的受死、复活和升天,已经为每一个真正相信的人牢固得着内在、灵里的得救。像启示录1章18节的地方庆祝了这种起初的得胜,在当中基督宣告祂已经从死里复活,不再死,5章和12章也庆贺这得胜,反复讲到基督通过祂的受死与复活得到的权柄和能力。

约翰强调的第二个得胜,是基督再来时要取得的最终胜利—这得胜要导致  上帝仇敌完全被摧毁,万物都要得到更新。这种最终的得胜表现在像启示录1章7节,贯穿在19和22章的地方。

约翰要他的原本读者知道,耶稣基督确实已经就像旧约《圣经》预言的那样,击败了罪恶、苦难和死亡的权势。约翰以此为基础,也鼓励他的读者去相信,耶稣要再来完成  上帝的审判和拯救。

我们要来思考﹐  上帝国度为何有这样未曾预期的延迟﹐这种情况如何影响启示录原本的读者和听众们﹐如何影响那些人生命的展望。基督已经升天﹐福音书见证了这个事实﹐使徒们也见证这点﹐福音书的一些事件﹐以及使徒保罗也被认为有提到基督快要再来的事情﹐因此那些第一世纪的基督徒也公开宣称基督是主。然后,开始经历逼迫﹐苦难﹐甚至日常生活的艰难﹐经济上的剧变﹐被排挤﹐他们不禁怀疑﹐耶稣再来的应许是否是真的?还是不可能实现了?

这是关乎他们要如何响应目前的情势﹕他们必须在信心里稳妥站立。知道基督已经克服一切困难﹐并且得胜。而且正如启示录第4和第5章所显示的,  上帝正在至高宝座上全权掌管整个宇宙。从这个宝座上﹐  上帝治理一切。所有事情的发生都在祂的能力掌管之内﹐也是出乎祂的旨意﹐祂的允许﹐也是祂主动能控制的。因此,祂是要借着第一世纪的基督徒所承受的苦难和他们在信心里坚忍持守﹐让人们因为看到这坚忍信心的见证﹐而被吸引﹐来归向得胜的基督

––麦克尔葛罗道牧师

我们心中有了对末世论的这种认识,就准备好了看启示录神学背景的第二个方面:圣约这个《圣经》概念。


圣约

虽然「圣约」或「约」这个词在启示录这卷书中仅仅出现了一次,但是旧约《圣经》的圣约概念在某些非常重要的方面影响塑造了这卷书。它设定了  上帝百姓对他们在  上帝国度中生活当有的基本期望,它应许他们将来要得拯救与祝福。它鼓励他们克服他们面对的各样拦阻。为了帮助我们认识到圣约这个重要的概念在启示录这卷书中所起的作用,回顾这个概念是怎样贯穿《圣经》发展起来的,这对我们会有帮助。

虽然  上帝的每一个圣约都有它自己独特的特征,但  上帝所有的圣约都有一种三重模式的特征。第一,每一个圣约都证明  上帝对祂百姓极大的恩慈。第二,  上帝期望祂的百姓要有忠心,以此作为对祂恩慈的感恩回应。第三,  上帝通过建立一种后果的公义体系规范祂的国。具体来说,忠心顺服的人得祝福,不忠悖逆的人得咒诅。

在好像撒母尔记下7章1到17节,诗篇89篇和132篇这样的经文提到的大卫之约中,  上帝建立大卫的王朝,作为祝福和审判祂百姓的管道。大卫的子孙是  上帝的附庸王,在  上帝面前代表全国。就像在所有其祂的圣约中一样,  上帝显明恩慈,期望人忠心,提醒大卫的家祂祝福或咒诅的后果。但后来在以色列的历史中,大卫的后裔如此大大失败,以致以色列整个国家落在  上帝的咒诅之下被掳。

但就在被掳期间,以色列的先知预言说,在末后的日子  上帝要通过大卫一位公义子孙更新祂的圣约。先知耶利米在耶利米书31章31节说,这个更新是一个新约。

根据新约《圣经》,基督是成就这新约的那位大卫伟大的子孙。耶稣基督是  上帝地上国度的君王。  上帝这位至高大君王,已经与耶稣和祂的教会立约。在耶稣里  上帝最大的恩慈显明出来。基督代表我们亲自遵守了忠心的一切要求。当祂代替我们死的时候,祂承受了圣约直到永远的咒诅。祂在第三天复活,与祂的百姓分享  上帝圣约的永远祝福。祂要再来在更新的受造界中,给祂百姓带来  上帝最大的祝福。

  上帝的圣约子民总是包括忠心和不忠心的人。在基督再来之前情况都是这样。在亚当和挪亚的日子,世界的人口包括相信和不信的人,在亚伯拉罕、摩西和大卫的日子,  上帝特别国民的情况也是如此。就连新约教会也是相信的人和不信的人混杂。

一些人对基督有真正的得救信心,但其他人没有。所以当约翰为这小亚细亚的教会写启示录的时候,他知道他原本的读者当中只有一些人是真信徒。信徒在焦急等待  上帝用祝福,作为对他们忠心的奖赏。但教会里面的其他人在忠诚方面开始动摇,有落在受  上帝咒诅的危险之中。约翰回应这种情形,提醒他的读者与  上帝立约生活的实质是什么。

基督第一次和第二次降临之间,我们生活在试验期,我们内心真实的光景正在被显露出来。完全信靠基督的人要领受祂圣约的祝福,但那些不如此行的人要落在祂圣约的咒诅之下。

请听耶稣在启示录3章16节对老底嘉教会说的话:

你既如温水,也不冷也不热,所以我必从我口中把你吐出去。(启示录3章16节)

至少老底嘉教会的一些人有危险要离开基督的福音。所以,约翰警告他们,如果他们不保持忠心,他们就要遭受  上帝圣约的咒诅。

这些严厉警告实际上是  上帝把祂的爱加给祂百姓的体现,因为它们给了使徒约翰的读者们有悔改的机会。实际上,贯穿启示录全书我们都看到  上帝极大的恩慈,这恩慈是彰显在祂对祂百姓的慈爱,耶稣为我们所作的牺牲,  上帝国度的进程,以及彰显我们在基督耶稣再来当中的盼望上。  上帝如此爱我们,以致祂差遣祂的儿子为我们受苦,让祂从死人中复活,使我们可以永永远远活在祂的国度里。祂显明的恩慈良善应该足以激励我们向祂致死忠心,即使处在极大的苦难当中也当如此。

有了对末世论和  上帝圣约这样的认识之后,我们准备来看启示录这卷书神学背景的第三个方面:先知的角色。


先知

我们来思想先知的角色,首先,把他们比作是古代圣约使者;第二,是看他们先知工作潜在结果;第三,聚焦来看使徒约翰在启示录中是怎样担当先知的角色。让我们首先聚焦来看《圣经》的先知,看他们是圣约使者。


圣约使者

我们已经看了《圣经》描述  上帝与祂的百姓所立的约,就像古代君主之间的条约。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准备来看与之相关的观点,就是像使徒约翰这样的《圣经》先知,他们是作  上帝圣约的君主使者或信使。

在古代世界,君主一般并不亲自在他们辽阔的国中四处巡游––至少不是固定这样做。他们而是指定使者为他们巡游。这些使者的工作就是鼓励君主的附庸或仆人要履行他们条约的义务。使者主要是通过提醒附庸,如果他们效忠约的条款,他们就要得赏赐,警告他们如果违反这些条款就要受到惩罚,以此来鼓励他们。

  上帝以几乎相同的方式,在旧约和新约时期都通常差遣先知作祂圣约的使者。祂命令他们向祂的百姓传达具体的信息或预言。百姓顺服的时候,先知就经常鼓励他们,提醒他们继续顺服就要得到的赏赐。但是当百姓悖逆时,先知就通常警告他们,如果他们拒绝悔改,改变他们的道路,  上帝就要对他们发出审判。

这些先知基本上就是圣约的律师。他们的职责就是执行耶和华对人的诉讼事宜。  上帝子民在历史各个世代都违逆了  上帝﹐于是先知负责宣告﹐  上帝的百姓不顺服  上帝﹐因此招致咒诅的临到。但是,在咒诅之后﹐在诉讼之下﹐通常也有希望出现。主透过祂的先知提供关系重建的可能性﹐一个新的圣约﹐或是新的圣殿﹐或是剩余子民的回归﹐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语。
––迈尔斯佩尔特博士

正如之前我们在这一课讲过的那样,大多数当代基督徒把「预言」这个词和预告将来联系在一起。但在《圣经》的世界里,「预言」这个词主要是用在  上帝向祂百姓发出的信息,目的是为了鼓励他们保持忠心。先知是  上帝圣约的使者,他们提醒  上帝的百姓有关他们圣约中的责任,以及他们行为的后果。

许多人认为《圣经》预言主要是预测未来﹐但这并不正确。预告未来虽然是一个重要部份﹐但是发出《圣经》预言的先知最为关注的,乃是  上帝子民的道德本质﹐因为这个缘故﹐才会有预告话语的出现。也就是说﹐如果百姓们响应遵从  上帝的指引﹐那么未来就有盼望;若是不遵从﹐那么未来就没有希望。因此﹐《圣经》预言的目的是要呼求百姓们回归﹐在生活上对  上帝信靠忠诚。
––约翰奥斯沃特博士

当预言被用来鼓励  上帝的百姓采取行动时,它就不应当被看作是对将来绝对不变的预告,而是要把它看作是要施予的祝福或警告要发出的咒诅。如果百姓积极回应预言,他们就可以盼望得祝福。但是如果他们拒绝悔改,或者在他们的顺服之中变得自满,他们就要期望受到咒诅。

请听  上帝在耶利米书18章7到10节是怎样说到预言的实质和目的的:

我何时论到一邦,或一国说,要拔出、拆毁、毁坏。我所说的那一邦,若是转意离开他们的恶,我就必后悔,不将我想要施行的灾祸降与他们。我何时论到一邦,或一国说,要建立、栽植。他们若行我眼中看为恶的事,不听从我的话,我就必后悔,不将我所说的福气赐给他们。(耶利米书18章7-10节)

  上帝在这里清清楚楚地说,预言是对将要临到的灾祸或福气的宣告。但是领受这预言的人能影响预言如何应验。人如果悔改,降灾的宣告可能就要重新考虑,如果人开始犯罪行事,赐福的宣告可能就要重新考虑。

一开始这听起来可能会很奇怪,但是,一旦我们明白先知是圣约使者,这就变得一清二楚了。  上帝的约要求祂的百姓对祂忠心,为顺服和悖逆都提供了后果。

有些人认为《圣经》预言的主要目的是预示未来﹐当然这是《圣经》预言的一部分;但是传统上﹐许多人传讲的预言是包括预测未来和宣讲该说的话。预测未来当然就是预示未来会发生的事﹐但是当你读先知的话语时﹐会发现宣讲当说的话﹐是一个重要组成的部份。因为通常他们说的很多话语﹐并没有预告未来的性质﹐而是在质问百姓们犯罪﹐控诉他们不遵守  上帝的律法﹐呼唤他们要悔改﹑回归  上帝。所以,我们可以说那是忠告劝诫的话语。而我本人也认为﹐就预言而言﹐其预测未来的本质是次要的﹐  上帝透过那些古先知﹐例如阿摩司以赛亚何西阿等人说预言﹐其真正目的是要呼唤祂的百姓回归﹐与祂的重新有合宜的关系;通常在这样情况下﹐预告的话语也是附带的﹐有条件性的。  上帝向他们显示﹐若是悔改﹐未来情况会是如何。事实上﹐  上帝最后的目的是要百姓们成为公义的﹐因此祂才警告他们﹐如果不悔改﹐会招致什么样的结果;但是如果他们悔改﹐  上帝就不会让那些审判临到他们。或者,在救赎的预言上﹐祂向人们显示﹐如果你持续顺服﹐或是归向  上帝﹐这就是未来的情形。因此,预言可以有负面的警示或是正面的激励。要紧的是﹐我们要把预测未来和宣讲  上帝的话与结合起来﹐明白《圣经》的预言到底是什么。
––罗伯特奇颂模博士

在这里很重要的是要指出,有时候  上帝确实要预言,让祂的百姓得以一见一个确定的将来。其他时候祂是如此定意要让预言按照说的那样应验,以致祂要行神迹确保祂的百姓如此行事,让预言不折不扣得到应验。在像这样的时候,先知是明确表明  上帝坚定的意图。

  上帝表明祂坚定意图的一个方式,就是给祂的预言加上保证。这可能是表现在祂坚定意图的话,象征性的预言式作为,或者甚至是神迹奇事。每次这种保证伴随着一个预言而来时,它就表明人是更难改变预言的结果。

有时,我们看到其他的预言得到必要实现的应许而得到确立,就如在像阿摩斯书4章2节这样的地方,在当中  上帝以祂的圣洁起誓;在耶利米书49章13节,祂指着自己起誓;还有在以西结书5章11节,  上帝指着祂的永生起誓,审判将要临到。

  上帝指着自己起誓的时候,祂实际上是排除了人的回应能改变预言结果的可能性。  上帝应许把所预言结果的确定性,提升到与圣约本身同样的程度。正如  上帝肯定不能说谎一样,祂不会改变祂指着自己起誓要成就的事情。

  上帝有时候用保证和应许加强祂的预言,这个事实应该给我们带来安慰,因为我们基督徒的信心是建立在《圣经》预言最终应验之上的。最重要的是,我们相信有一天基督要再来回到地上,审判祂的仇敌,奖赏真心跟从祂的人。我们盼望有一天,  上帝要挽回祂所创造的世界,擦去我们所有的眼泪。这些预言如此经常贯穿于《圣经》不断强调,以致我们知道它们绝不会被取消或削减。有一天所有这些关于基督再来的应许都要实现。

我们思想里有了对先知是圣约的使者这个基本认识之后,就可以准备来看他们先知工作的潜在结果。


潜在结果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祝福的预言并不自动使得  上帝一定要继续祝福祂的百姓。如果在某个时候他们转离了祂,一个潜在的结果就是,  上帝要重新考虑这些祝福,以此处理祂百姓的悖逆。

同样,我们应该把审判的预言通常看作是对那些自称是  上帝百姓之人的警告。先知的警告解释了如果百姓继续在罪恶的道路中,  上帝就会要怎样行事。这些警告是提前发出的,因为  上帝满有怜悯––祂要给祂的百姓悔改的机会,避免他们悖逆要遭受的后果。在这种意义上,大部分关于审判的预言,是  上帝进一步向祂的百姓表现出恩慈,它们不是为了预先警告百姓那无可避免的毁灭,而是激发他们改变他们的道路。

《圣经》表明一个预言潜在结果可能在五个方面受到领受预言之人回应的影响。第一,有时候  上帝取消一个预言的警告或预言要给予的祝福。

举例来说,请听先知约珥在约珥书2章12到14节说的话。

耶和华说:「虽然如此,你们应当禁食、哭泣、悲哀,一心归向我。你们要撕裂心肠,不撕裂衣服,归向耶和华你们的  上帝;因为祂有恩典,有怜悯,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并且后悔不降所说的灾。或者祂转意后悔,留下余福……也未可知。」(约珥书2章12-14节)

虽然约珥曾经预言对  上帝百姓的审判,但他认识到事情还有指望。发自内心的悔改可能会改变预言的结果。

第二,已经预言的祝福或咒诅也可能延迟。例如,在列王记下20章1到7节,以赛亚预言希西家王要死于疾病。希西家回应这预言,痛哭祷告,求  上帝纪念他忠心的服事。这样  上帝就把他的死推迟了15年。

第三,有时候  上帝削减祂已经宣告的祝福或审判。例如历代志下12章5到12节讲了先知示玛雅的故事,他宣告  上帝要容许埃及来毁灭以色列。当罗波安以色列的首领听到这预言,他们降卑自己。所以  上帝削减了祂对他们的审判。他们不是被埃及毁灭,只是成了埃及的臣仆。

第四,有时候  上帝实际上是加强了一个预言的应验。  上帝加强一个预言应验的其中一个最难忘时候,是在但以理书9章1到27节。在这情形里,  上帝让祂的百姓被掳离开应许之地70年,以此咒诅他们。但是在这70年结束的时候,他们还没有为他们的罪悔改。所以  上帝加增他们的被掳流放,把它延长了。

第五,预言的预告也可能不加变动地应验。例如但以理书4章28和33节记载了先知但以理解释的一个梦的应验。这梦预言尼布甲尼撒王要从他的百姓当中被赶出去,像牛一样吃草。梦过一年之后,此梦又被记载在30和31节中  上帝预言的话语再度强调了一遍。紧接  上帝的话语之后,这个预言就像预告的那样应验了。

我们已经把《圣经》中先知的角色比作是古代圣约使者,看了他们工作的潜在结果,现在就让我们来留意使徒约翰是怎样在启示录中成就了先知的角色。


使徒约翰

我们很容易看出,约翰写启示录的时候,他是作为  上帝圣约的使者行事,他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初期教会不懈尽忠。约翰不断提醒小亚细亚的众教会,所有《圣经》的圣约都有共同的主要动态。他提醒他们  上帝的恩慈,他强调  上帝要求人的忠心,他强调忠心的蒙祝福,不忠心的遭受咒诅的后果。

这些特点贯穿全书以许多方式出现,但在启示录第2章和第3章给七教会的信中最为明显。每一封信都以证实耶稣基督的伟大与恩慈作为开始,然后吸引人去关注尽忠的要求,和提供要赐下的祝福,或警告要临到的咒诅。

作为一个例子,请看启示录2章1到7节中给以弗所教会的信。启示录2章1节一开始是述说  上帝的恩慈,它说:

那右手拿着七星,在七个金灯台中间行走的,说。(启示录2章1节)

启示录2章1节以这个事实表现出  上帝的恩慈,就是耶稣在灯台中间行走,这些灯台代表信中所讲到的众教会。祂没有抛弃他们,而是常与他们同在。

我们继续看给以弗所教会的信,就发现  上帝对人要忠心的要求。例如在2到4节,耶稣称赞以弗所教会它辛勤做工和忍耐,但批评它失去了起初的爱。祂也认同以弗所人对尼哥拉一党人做法的仇恨。

在这之后,这封给以弗所教会的信转过来讲圣约的后果。在第5节可以看到不顺服要受咒诅的后果,耶稣警告说,如果百姓不悔改,重新得回他们起初的爱,祂就要把教会的灯台挪去。顺服得祝福的后果可以在第7节看到,耶稣说祂要提供祝福给那些顺服跟从祂的人,让他们可以来到生命树前。

有时人们会有这样的问题﹕如果  上帝的祝福和我们的行事有关系﹐那是否意味着我们的蒙受救恩与我们的良好行为有关联?我们是否有可能作什么﹐而导致救赎美好果效的产生?有意思的是﹐阿米念派和加尔文派对此议题的激烈辩论之后﹐居然达成的一致看法﹐即  上帝赋予我们人类有抉择力﹐即使堕落带来的有害结果﹐也没有剥夺我们作抉择的能力﹐因此我们还是有责任按着  上帝的旨意和方式来行使这个能力。这救赎意味着﹐  上帝仍然可以借着诫命和邀请来要求我们行使这个  上帝授予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许多情况下﹐必须按着  上帝所应许的会带来祝福的方式顺服行事。但是,归根结底﹐我们仍然必须说﹐我们能够按着  上帝的心意﹐顺服回应﹐至终乃是出于  上帝的恩典﹐给予我们这样的能力;不是出于我们独立自主的力量﹐一切乃是  上帝更高的治理和全权恩典所致。所以﹐我们的确要顺服  上帝的计划﹐让祝福临到我们﹐但是我们能这么作﹐乃是倚靠  上帝美善旨意才得以如此。
––戈兰•斯高靳博士

使徒约翰写启示录的时候,小亚细亚的许多教会正在坚守  上帝圣约的这件事上摇摆不定。教会里的一些人甚至开始怀疑耶稣是否还会再来。而其他一些人他们个人经历的全部是受苦和拦阻,就难以明白耶稣基督的国度怎么还可能增长。所以,使徒约翰贯穿全书都是为在这些教会担任  上帝忠实的先知,他提醒他们  上帝极大的恩慈,他警告他的读者不忠心会要遇到的各类危险。同时,他告诉他们将来的确实盼望,以此鼓励他们继续对  上帝忠心,直到主再来。

到目前为止,我们在这一课里,讨论了启示录的历史和神学背景。所以现在我们预备好来看它的文学背景。与同一时期的其他著作相比,启示录是一卷怎样的书呢?


四、文学背景


我们要分两步来探索启示录的文学背景。首先,我们要把启示录和旧约《圣经》预言的文学体裁作比较。第二,我们要把它和被称为启示灾难文学的这种具体《圣经》预言作比较。让我们首先从旧约《圣经》的预言文学开始。


预言

《圣经》包含了很多不同的文学种类或体裁:历史叙述、律法、诗歌、智慧文学、书信、预言、还有其他。每一种体裁都有它自己的文学惯例和沟通方式。历史叙述用比诗歌更直接的方式进行沟通。书信甚至更直接,常常告诉读者应该怎样把《圣经》的教导应用在具体的环境之中。

我们读《圣经》的时候记住这些差别,这很重要。毕竟如果我们首先了解一段经文是怎样教导的,那么理解它教导了什么,这就容易得多了。所以为了让我们能理解启示录,我们要做的其中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正确认识它的文学体裁。

认清《圣经》每卷书的书写体裁是很重要的﹐因为每种文学体裁各有其规则和风格﹐以此来表达要传递的信息。例如,我读一张买杂货的收据﹐跟我读女儿写给我的信﹐一定有不同的心态和期待。同样的﹐当我们读《圣经》时﹐我们也会发现那些经文是以不同体裁写成的。好比说,我读摩西写的书卷﹐是关乎律法的信息﹐我自然在读的时候就带着某种期待﹐也会留心那种体裁特有的规则和表达方式﹐这和我读箴言﹐自然是不一样的心态﹐因为箴言是取材自生活或是  上帝话语的简洁智慧格言。我读哀叹的诗歌﹐就是  上帝的百姓悲叹生活经受的苦难时﹐也会有不同的心态。因此﹐当我们读《圣经》经文时﹐就要留意那些话语是以什么体裁写成的﹐作者是以什么格式,架构﹐和笔法等来表达﹐将  上帝的信息传递给祂的子民。我们若是正确的知道《圣经》经文是怎么形成的﹐就更能明白它们所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斯科特•瑞德博士
《圣经》的书卷是以不同风格的体裁写成的。因此读叙述的体裁﹐你不应该是以寓意方式来解读其内容,也不会看那些叙述是象征性的﹐因为它们的确是发生事件的真实记录。因此读这样的叙述体裁﹐你会找出其中所要教导的主旨﹐但不会把那些叙述当作是一连串的象征符号。大卫手持的五颗石子﹐不会是代表五种不同的东西;歌利亚是直接承受那光滑石子的重击。但是若你读到《圣经》里其他类型的著作﹐例如诗歌﹐就带有诗的风格﹐有许多的比喻﹐或是图像。流亡之前的先知﹐多半以诗歌来预言﹐所以他们的文句充满抽象的图像和象征的书写。启示录也带着这样的惯例﹐虽然它主要不是诗歌的体裁﹐但是有预言的作用﹐因此用了许多象征的图像﹐甚至有时还会清楚告诉我们﹐例如启示录1章20节就解释﹐有些象征代表的意思。因此启示录是充满象征符号﹐而因着  上帝是以这样的方式感动作者﹐我们也需要循着  上帝刻意要我们理解的这个方式来认识。
––柯瑞格•凯纳博士

启示录的文学体裁可以被广义定义为预言。事实上使徒约翰特别在启示录1章3节把它称为一个预言。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圣经》的预言有时涉及到预告将来,但是最为突出的在于,它是从  上帝而来,向  上帝百姓发出的信息,为的是鼓励他们尽忠。

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看《圣经》预言这种体裁。首先我们要看它的特点。第二,我们要看《圣经》中预言不同种类的应验。让我们首先来看预言的特点。


特点

《圣经》预言有很多不同的特点,我们没有时间全部提到。所以,我们只关注它两个最重要的特征,首先从它的典型形式开始。

因为启示录属于预言这种《圣经》文学体裁,我们来归纳一下预言在旧约《圣经》中的典型形式,这对我们会有帮助。在旧约《圣经》中,预言可以是对  上帝百姓发出的责备信息,或者对  上帝的仇敌发出的降灾或审判的圣言,对顺服者得福的宣告,给忠心守约之人辩护的应许,宣告  上帝救赎的计划,先知和  上帝之间的祷告或对话,有时候是对将来事件的预告。

旧约《圣经》预言中一个最常见形式就是诉讼,在当中预言的词汇反映出法庭的法律用语。典型来说,预言把  上帝表现为传召悖逆的以色列出庭受审。这些诉讼通常强调  上帝的恩慈,以及警告以色列若继续不顺服,就要受到审判。有时候它们甚至提出要用祝福赏赐忠心和悔改的。对将来的预告经常是以这些审判的警告和祝福的意愿为背景而表现出来的,表明这些预告取决于人们对预言的回应。

在很多方面,约翰在启示录中的预言和旧约《圣经》中的预言是发挥着同样的作用。

旧约《圣经》预言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它经常使用意像画面来传达它的意思。意像画面这个说法含义广泛,但是当我们用它来描述预言时,我们是指描述事物的语言引发出想象方面的感官经历。从本质上说,意像画面凸显的是我们怎样想象去看见、听见、闻到、尝到或触摸到某样事情。

例如在耶利米书18章,先知耶利米使用窑匠使用一团泥进行塑造这个意像画面,解释  上帝有权按祂想要的任何方式塑造以色列

在以西结书37章,以西结使用遍满枯骨的平原这个意像画面来描写  上帝百姓灵里没有了生命。然后他解释说,这些骨头结合在一起,再次形成有生命的人,以此给他们带来盼望。启示录也经常使用意像画面。

请听约翰在启示录1章15和16节是怎样描写耶稣的:

脚好象在炉中锻炼光明的铜;声音如同众水的声音。祂右手拿着七星,从祂口中出来一把两刃的利剑;面貌如同烈日放光。(启示录1章15-16节)

耶稣的这些美好意像画面凸显了祂的大能和权柄。祂的声音有浩大瀑布水声的大能,祂手持七星,象征君王的权柄;祂的面貌灿烂发光,用光照亮世界。

在整本启示录中我们看到类似的意像画面。我们看到多头的兽、有角有冠冕、吹角吹号的天使、歌声和要求复仇的呼喊、吃下和尝到书卷、马匹和骑马的、大山、甚至从天而降的一座城。事实上,要找出启示录有哪一段是不包含某种类型意像画面,这并不容易。

启示录里一个复杂的情况是﹐其内容混合了象征的描述和文学的描述。有时当你看到一些象征的叙述时﹐通常也会伴随一些解释;例如第一章里﹐耶稣提到的七个灯台和七星﹐后来又清楚告诉我们﹐那七个灯台和七星到底是什么。因此﹐你知道它们的确是象征物﹐而这样的解释也是有助于我们的明白。不过﹐其他时候﹐有些东西的叙述实在是让我们觉得惊讶﹐也难以想像出到底那是什么东西﹐例如一个兽有七个头﹐然后,书里又提到七个头﹐或是七座山。接着你会看到﹐那描述的东西好像是越来越远离在实际世界里所会看到的﹐而是进入更为象征性的事物。
––大卫查博曼博士

启示录大量的意像画面是出于旧约《圣经》,这就意味着我们若是熟悉旧约《圣经》预言,这就有助于我们认出启示录中的意像。不止于此,这甚至还能帮助我们解释启示录的意像画面,因为启示录和旧约《圣经》经常用同样的方法使用同样的意像画面。

辨认出贯穿启示录当中的意像画面,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用寓意解经的方法解释启示录,或者要把它的含义灵意化。相反,辨认出像意像画面这样的文学特征,其实,这正是我们通常历史文法式解经方式的一部分。毕竟,如果约翰打算以隐喻的方式表达,那么我们用死板的字面解经方式来解释他的话,这势必会大错特错了。对启示录特殊文体的负责任解读,是承认它的意像画面,并且应当要按照它们正常的文学常规来加以解释。

我们已经介绍了预言的一些重要特点,现在就让我们来关注在《圣经》中看到的预言应验的类型。


应验

预言的应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题目。但为本课的目的起见,我们可以讲预言应验的三种类型。第一,预言可以按照直接性的方式应验。

大多数人想到预言应验的时候,头脑里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直接的应验。当预言预告的事件按照所讲的发生时,这就是直接应验了。例如在耶利米书25章8到11节,耶利米宣告犹大要落入巴比伦人的手中,成为荒凉之地70年。按照历代志下36章15到21节,这完全就是发生的事。

第二,预言也有视条件而定的应验。当预言的结果按照人对这预言回应的方式多少有所修正时,视条件而定的应验就发生了。我们已经看过,预言的结果可能因着领受预言之人的回应而有所修正。这样的事情发生时,我们就可以说结果是视人的回应为条件而定。我们讲到预言视条件而定的应验时,我们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例如在撒母耳记下12章1到15节,先知拿单警告大卫,因为他与拔示巴犯奸淫,谋杀了她的丈夫乌利亚,  上帝就要杀掉他。作为对这个预言的回应,大卫悔改。因为他悔改了,  上帝就减轻了对他的审判,存留了他的性命。但是  上帝仍取了大卫儿子的性命,给大卫家族带来灾难。撒母耳记下13到19章详细描述了拿单对大卫家所作预言的应验。

第三,预言可以有预表性应验。为本课的目的起见,我们要把预表定义为:

把《圣经》中过去的人物、制度或事件看作是预兆后来人物、制度或事件的预示。

例如保罗罗马书5章14节把亚当称作基督的一个预表,因为亚当的生命预示出耶稣的生命。但是,在亚当伊甸园中犯罪,带给人类罪和死亡的地方,耶稣却顺服,带给相信祂的人生命和称义。

预言直接说的事是将来事件的预示,所以这样的预言应验,就是它的预表性应验。例如在马太福音2章15节,马太耶稣一家离开埃及的时候,这就应验了何西阿书11章1节,这节经文说,「就从埃及召出我的儿子来。」

何西阿书的这节经文不是预言弥赛亚的到来。实际上,这个预言是在回顾历史,说  上帝已经在出埃及时期救以色列脱离埃及。但从预表的方面来讲,这节经文在耶稣的时候再次应验,因为出埃及是一个模式,预兆了以色列伟大的弥赛亚的人生。新约《圣经》作者明白,一些旧约《圣经》预言在他们写新约《圣经》书卷之前就已经应验了,但他们仍觉得很自然可以指向在他们自己的时代更大的预表性应验。

已经把启示录与预言这种文学体裁作比较之后,我们可以来讲一讲预言的一个下属分类,就是人们所说的启示灾难文学。


启示灾难

我们要探索启示灾难文学的性质,首先看它的特点,然后概括它的历史发展。让我们首先来看《圣经》中启示象征文学的特点。


特点

启示灾难文学很复杂,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归纳。在这几课中我们要把《圣经》的启示灾难文学定义为:

记载  上帝启示的高度象征性的文学,这些启示通常透过  上帝向个人披露,由人领受,讲述自然界、灵界和超然界现实之间的互相作用,以及它们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冲击。

这个定义相当详细,所以我们要花时间来加以解释。首先让我们来看这个事实,就是《圣经》的启示灾难文学是高度象征性的。

广义来说,一个象征就是一个指向本身以外某样事物的记号或其他表象。例如词语是表现如观念、对象、行动、属性等等事情的象征。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十字架是广为人知的基督教信仰的象征。

只举一个例子,请听耶稣在启示录1章20节是怎样解释两个象征的:

论到你所看见在我右手中的七星和七个金灯台的奥秘:那七星就是七个教会的使者;七灯台就是七个教会。(启示录1章20节)

在这节经文的上下文中,约翰领受了一个关于基督的异象,在当中主右手握着七星,在灯台中行走。但星和灯台是象征性的,它们代表使者和教会。

读启示录﹐有个要诀﹐可帮助我们分辨其中合理的象征物﹐并加以解释﹐而不陷入寓意解经的模式﹐因为这样的方式无法全然解释在这卷书里  上帝话语的三重作用。首先﹐我们需要认清﹐启示录里有许多象征﹐已经在旧约里出现过﹐特别是在但以理书﹐以西结书﹐和撒迦利亚书里。因此  上帝已经为祂的百姓提供了象征的语汇﹐而约翰只是从其中加以引用而已。其次﹐我们也要注意其他在叙述上比较直接明朗的经文。我们可以依照所给予我们的历史叙述﹐例如福音书﹐或是书信里的教义﹐来解释启示录里的异象和象征物。有时我们可以将比较难懂的经文﹐例如启示录的异象﹐与比较直接明朗的经文来加以比较。第三﹐我们需要记住﹐启示录里那七个祝福里﹐首先给予的应许,是读的人允许的﹐而听的人能够领受﹐存记在心﹐也能遵守那些话语。他们是可以明白的,因为这些并非是线索或是代码﹐使得第一世纪的他们无法理解那些言语。我们要认清的是﹐这些话实际是给予我们第一世纪的弟兄姐妹们﹐而不是单单给我们这些二十一世纪的信徒﹐因此他们是能理解的﹐也能领受其中的意思﹐即使只是听到那些话语被朗诵﹐也能掌握信息﹐并且领受祝福。
––丹尼斯约翰逊博士

《圣经》的启示灾难文学经常使用到象征。一些象征主要是描述性的,比如一位《圣经》作者会选择与他观察到的事物外形相似的象征。例如,在但以理书7章4节,但以理记载了一个异象,有一头兽,看起来像狮子,有鹰的翅膀。狮子和翅膀是描述性的,因为它们传达的是这兽实际的外表。它们是象征性的,因为它们也传递了它的本质。狮子这个象征意味着这兽大有能力,令人惧怕。狮子身上的翅膀可能把它与巴比伦拉上关系,巴比伦经常在它的艺术品中描绘长翅膀的狮子。

在其他情形里,象征可以被设计来说明一个要点。例如在约珥书2章25节,  上帝把入侵的军队描写为蝗虫。军队看起来不像蝗虫,但是它们表现的像蝗虫,它们是不可拦阻的浩荡一群,吞噬它们要吞噬的一切。

《圣经》还使用了其他象征,因为它们在传统上代表的事情或观念,与国旗的象征作用类似。例如在启示录1章10到20节,约翰得到了一个关于耶稣的高度象征性的异象。耶稣的样子就像一个穿着长袍,胸间束着金带的人。祂的脸像太阳发光,祂的头发是白色的,祂的眼睛如火燃烧,祂的脚像在炉中锻炼成光明的铜,祂的声音像激流的水声。从祂口中出来一把双刃的剑,祂手持七星,站在七个灯台中间。

这些细节让人想起旧约《圣经》中的象征和意像,所以暗示了关于耶稣的一些事情。例如祂的白衣和头发,祂发光的面孔让人回想起在但以理书7章9节对  上帝的描写。灯台让人想起会幕和圣殿中的装饰,表明耶稣仍与祂的百姓同在,就像  上帝曾经在旧约时候在祂特别受敬拜的殿中与他们同在一样。星让人想起旧约对君王和其他身为人的领袖的描述,比如在民数记24章17节,以赛亚书14章12节,以及其他很多地方讲的那样。所以当启示录讲到星是代表教会的使者,这是因为耶稣正启示表明,祂现在作为全部受造物之上的君王在灵里的统治。从人的角度来看,罗马威胁要控制教会的命运,但是这象征表明耶稣手中完全掌握着对教会的大能和权柄。

启示灾难文学经常包含有现代读者难以理解的意像和象征。但是,约翰的原本读者对启示录中大部分的象征并不糊涂,因为它们是出于旧约《圣经》和他们身边的世界。它们的目的不是让约翰的读者糊涂,而是用大有说服力、令人难忘的方式向他们传递真理。

《圣经》启示灾难文学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它记载  上帝的启示。

就像其余的《圣经》来源一样,《圣经》启示灾难文学也是由圣灵亲自默示而来的。它是  上帝给祂百姓毫无缪误、完全可靠和至高权威的神圣话语。它记录了由  上帝亲自或者通过  上帝完美可靠的传令天使,向祂拣选的人类作者传达的真实启示。《圣经》启示灾难文学不是绞尽脑汁的猜测––它不是人类作者天马行空的猜想。正好相反,它是  上帝对祂百姓真实信息的沟通传达,启示出祂对整个受造界的完美旨意。

第三,记载在《圣经》启示灾难文学中  上帝的启示通常是通过  上帝向个人的披露发出的。

启示预言这个词本身意思就是「揭示」或「披露」。所以《圣经》启示灾难文学的核心,就是向  上帝的百姓启示祂计划的作品,让他们能够明白世界上发生的事的真正含义,不至失去盼望。

但是,和其他一些神迹启示,如  上帝在出埃及记13章中,以云柱的形式向以色列全民族显现不同的是,《圣经》启示灾难文学中启示的披露通常是由单独的各人领受的。先知得着异梦,他们听到声音或响声,他们看见异象,天使来见他们。他们的经历似乎让他们脱离身外,有时候他们甚至看见  上帝祂自己。但这是在个人的场景中发生的,然后是通过先知作为  上帝的信使和使者,把信息传递给  上帝的百姓。

我们要提到的《圣经》启示灾难文学的第四个特征,就是它是讲述自然界、灵界和超然界现实之间的互相作用。

自然界这个词指的是我们生活在当中的宇宙,包括物质世界和它所有的受造物。灵界这个词指的是自然以外的世界,这是一个由灵体,如天使和鬼魔居住的灵界。最后,超然界这个词意思是自然之上,特指  上帝和祂的作为。  上帝是唯一一位主权的生命存有,完全在自然界和灵界之上,控制自然和自然以外的世界,所以祂是唯一真正超自然的生命。

所有这些领域都是在不断互动的。  上帝对自然和灵界领域行使控制权。灵界领域中的天使和鬼魔影响着自然界中发生的事。鬼魔试探我们去犯罪,天使守护我们。按照《圣经》的记载,天使和鬼魔甚至影响冲击着国际政治。

贯穿新旧约《圣经》我们稍微对影响世界历史的灵界力量有所看见。例如,在列王记下6章,以利沙亚兰王追杀。最终,亚兰王追上了以利沙,把他包围,以利沙的仆人极为惧怕。

但请看在列王记下6章15到17节接下来发生的事:

仆人对神人说:「哀哉!我主啊!我们怎样行才好呢?」神人说:「不要惧怕!与我们同在的,比与他们同在的更多!」以利沙祷告说:「耶和华啊!求你开这少年人的眼目,使他能看见。」耶和华开他的眼目,他就看见满山有火车火马围绕以利沙。(列王记下6章15-17节)

虽然像这样对自然外和超自然界的看见是散落分布在旧约和新约《圣经》不同的地方,但是《圣经》启示灾难文学是非常集中讲述这些事情。例如约珥书、以西结书、但以理书和撒迦利亚书的部分就是集中关注自然界、灵界和超然界之间的互动。启示录以同样的方式,一次又一次使读者的注意力去关注  上帝那眼不可见的领域,关注  上帝使用来成就祂旨意的灵里的能力和权柄。

天使和鬼魔对于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事有很大影响力;因为我们所居住的世界是被  上帝掌控﹐其动向也按着  上帝的计划在进行;因此我们若置身其间﹐有所参与﹐也要让事情有所进展﹐那么我们就必须相信﹐这些灵界的受造物是的确存在的。关于这现象﹐一个最有趣的情况是﹐通常我们思想天使和鬼魔的行动时﹐我们通常是按到我们自身生活来思想的。当然这是真的﹐《圣经》也是这么说﹐这是无可置疑的。但是,在《圣经》里﹐有个更大的情况我们要记住﹐我们知道﹐那就是不管鬼魔或是天使﹐都有他们被分配辖管的领域﹐就是他们可以统管的国家﹐因此在  上帝的天庭里﹐他们是各自代表这些国家的。例如诗篇82篇﹐那里说到耶和华在有权力者的会中,有诸神与祂在一起,而这些鬼魔﹐天使和超自然界的生物就是负责管辖不同国家的。因此在许多层面上﹐我们并不理解这点﹐但是世界的政治领域不光是被人民选出来的这个人﹐或是那个人所治理﹐或是那个君王从他的先人领受王位的权柄而统管﹐诸如此类的情况。实际上﹐远非如此而已﹐因为在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界域﹐超乎这一切之上﹐是有这些天使和鬼魔在活动﹐掌管世界政治实体的实际运作。
––理查德伯瑞特博士

最后,《圣经》启示灾难文学的第五个特征,就是它描述了自然界、灵界和超然界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冲击。

启示灾难文学聚焦历史的所有方面。它解释了自然界、灵界和超然界在过去是怎样冲击我们的世界的,它们是怎样继续在现在影响着我们,以及它们要怎样影响我们的将来。不只是这一点,和《圣经》其余部分一样,《圣经》启示灾难文学把全部历史看作是一个宏大的故事––创造,堕落进入罪中,以及接下来通过基督救赎的故事。启示灾难文学通常从苦难和困难的角度来描述现在,关注我们所有的盼望都要得到成就的将来。

有时候,现代基督徒很难明白启示录,因为我们通常并不会去思想那在我们生活经历背后的灵界影响。我们受现代科学影响,通常为我们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寻找出于自然界的解释。我们关注我们能看见、听到、闻到、尝到和摸到的事。但是,《圣经》清楚表明我们的感官只能认识我们身边、我们里面发生的一部分事情。

要把握住启示录在今天给我们带来的一切,我们就要推开这些基于自然的偏见,跟从《圣经》的教导。在我们里面和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是深受灵界力量和  上帝祂自己的影响。在我们看起来是非常自然发生的事,个人的危机,教会里的难处,甚至政治上的斗争,这些都不简单只是自然发生的事。它们是包括  上帝和灵界现实在内的复杂牵连的结果。

当我们接受《圣经》对这些事情的看法,启示录就能带着大能对我们说话,就像它对约翰第一世纪的读者说话一样。我们没有一个人能看见在我们经历背后的完全属灵现实,但是,启示录掀开遮盖这些属灵现实的幔子,让我们看到  上帝通过耶稣基督把救赎带进历史当中的宏伟计划。祂现在通过祂的灵与祂的教会同在,祂要再来宣告对祂一切敌人取得最终胜利。

启示录这卷书的主题就是耶稣得胜。这也意味着我们必然深受激励鼓舞。虽然这不是说我们在生活中不会遇到考验试炼﹐而且启示录的内容也明确提醒我们﹐  上帝如何允许审判﹐试炼﹐混乱﹐巴比伦的大淫妇等等这些事情临到我们生活里﹐但是至终,新耶路撒冷要从天而降﹐耶稣要建立祂的统管﹐  上帝必将是我们的  上帝﹐我们必将是祂的子民﹐直到永永远远﹐没有比这更令人鼓舞的信息。
––威廉姆埃伽博士
启示录这卷书给我们保证﹐至终  上帝会征服祂一切的仇敌﹐一个完全的得胜﹗我们要带着欢欣和期盼﹐来期待这必然会成就的事。在目前生活中﹐当我们面对抵挡试探时﹐更要坚定决意相信,到最后我们现今所面临﹐所承受的苦难﹐以及所有的抵挡和对立,都会被胜过。
––皮薛士博士
启示录这卷书最重要的训示﹐就是  上帝会征服属乎祂和我们的一切仇敌。这对于教会是一个鼓舞激励的信息﹐对于在这个世代中正在受苦的教会,更是极其的重要。这个鼓舞人心的信息就是﹐  上帝会按着祂的视野﹐将所有事情带到圆满地步﹐而教会在末世会征服一切而得胜。
––卡尔楚尔门博士

现在我们已经察看了《圣经》启示灾难文学的特征,就让我们来关注它的历史发展。


历史发展

许多《圣经》批判学者认为《圣经》中的启示灾难文学出自以色列历史后期,以色列主前六世纪被掳巴比伦之后受到巴比伦和波斯的影响。但是更新的研究已经表明,启示灾难文学这种题材的主要特征,在以色列与他们周围迦南人和其他西部闪族人的文化进行互动时,一早就在《圣经》启示中开始发展了。

在《圣经》启示灾难文学中变得突出的许多要素,也在旧约《圣经》最早的书卷中出现。例如在出埃及记15章有一首高度象征性的诗歌,欢庆  上帝在红海淹没埃及军队这个事实。它讲到  上帝用右手击碎埃及人,把他们像碎秸一样烧掉,祂发出鼻中的气,水便聚起成堆,使他们被地吞没。它继续说出万民要敬畏惧怕  上帝,以色列要在应许之地得坚立,  上帝要在当中与他们同住,作他们永远的王。

摩西五经中的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巴兰在民数记24章17节的预言,在当中用星的意像来描述以色列王权的兴起。

这种风格的文学作品贯穿以色列的历史,渐渐得到更大发展。约伯记26章12节和诗篇89篇10节讲到  上帝在一场宇宙大战中击杀拉哈伯。在约伯记41章  上帝宣告祂战胜鳄鱼海怪的大能。先知在像约珥书,但以理书,以西结书和撒迦利亚书这样的书卷中继续发展启示灾难文学的意像,进到更大的程度。例如,但以理书第7章记载了但以理的梦,在当中一系列巨兽从海中而出,最终是  上帝审判和摧毁它们当中最后最可怕的那一个。

紧接旧约结束之后的那一段时间,经常被称作两约之间时期,因为它是在旧约《圣经》成书之后,新约《圣经》成书之前写成的。在这一段时间内,启示灾难文学完全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体裁,有很多非默示、《圣经》之外的启示灾难文学作品出现。这些作品包括《摩西升天记》,《以诺书》,《厄斯德拉书下》的部分,《巴录启示书》,以及在昆兰发现的战争古卷。虽然这些作品并不是《圣经》的一部分,但我们提到它们,因为它们帮助我们追溯启示灾难文学这种体裁的发展。

这些作品强烈的倾向,就是指出它们读者的地上经历背后的宇宙争战。它们大量运用了旧约先知的意像,把它们混合在一起,发展出对这些意像更精细得多的运用。两约之间时期启示灾难文学的这些具体方面,也可以在新约《圣经》启示灾难文学作品中找到。

虽然两约之间启示灾难文学作品与《圣经》的启示灾难文学作品,的确有着某些类似之处,但在很重要的方面,这些启示灾难文学也具有与《圣经》中的有着显然不同的特点。例如,很多这些作品是使用假名。就是说,它们是用假名写成,为的是让读者们不但读这些作品,而且接受这些作品,以为它们是假托其姓名的作者真实的著作。但是这种做法是不诚实的,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后书2章2节对这种做法予以谴责。一些《圣经》之外的启示灾难文学作品也把过去的事件写成仿佛尚未发生的样子,为的是让人们觉得作者有能力准确地预告了以色列的整个历史进程。这当然还是不诚实动机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而基于  上帝启示的《圣经》启示灾难文学作品从来不采用这种手法。

启示灾难文学这种体裁在新约《圣经》中继续得到发展。我们要记住,新约《圣经》启示灾难文学素料和两约之间的文学作品很不一样。新约《圣经》是全然诚实可靠。与此同时,新约《圣经》启示灾难文学作品使用的风格,与两约之间启示灾难文学作品的风格非常相似。

除了启示录,我们还在像马太福音24章的地方找到启示灾难文学的形式。在那一章中,耶稣运用了但以理书和以赛亚书中的启示性异象,为的是解释像耶路撒冷圣殿被毁,甚至世界末了这样的将来事件。例如在马太福音24章29节,耶稣讲到日头和月亮不再放光,众星从天上坠落。

就连在保罗书信中也有启示灾难文学的痕迹。保罗经常证明基督的受死与复活击败了魔鬼的权势,以此让读者怀有希望,这样的地方比如有歌罗西书1章15到20节,2章13到15节。他经常讲到属灵争战,讲论的方式与启示灾难文学相似。在帖撒罗尼迦后书2章,他讲到邪恶的宇宙势力要在基督再来时被击败。

但是,当然新约《圣经》作品中最佳体现出《圣经》启示灾难文学最终发展的,就是启示录这卷书。启示录是复杂的,因为它包含了浓缩的启示灾难文学特征,但它也是深深扎根在《圣经》其余部分之上。我们读启示录的时候,这应当给我们带来安慰。我们读这卷书的时候可能会觉得陌生,但是其余的《圣经》能帮助我们理解它的信息,以及它对我们在这个现代世界上自己生活的应用。

明白启示录的文学背景,这对我们会有巨大帮助。启示录主要包含了启示性预言,这个事实让我们明确知道,启示录是为了鼓励我们发自内心的顺服  上帝。它的用词和意像不是为了让我们糊涂,或者给我们关于一个永不改变的未来之谜。相反,启示录是要成为可以理解、给人鼓励的指引,让人过事奉  上帝的生活。当我们在其他课上更深入学习启示录时,认识到它作为启示性预言的功能,这要帮助我们把握它的信息,按照它的教导生活。


五、结论


我们在这一课纵览了启示录的背景的三个重要方面,我们探索了它的历史背景,主要关注它的作者,写作日期和原本的读者。我们也在新约《圣经》末世论,圣约的概念和先知角色方面思考了它的神学背景。我们也描述了启示录的文学背景,特别是它与预言和启示灾难文学这些体裁的关系。

我们今天读启示录这卷书,可能会觉得奇怪陌生。但是,把它放在原本作者与读者的历史背景下,就容易明白得多了。约翰使用的形式和他要述说的事情,对他原本的读者而言是很熟悉的。我们越是理解它们出现的各种背景和不同角度,我们就越能理解使徒约翰要极力传达的信息,并且把它应用到我们自己的人生当中。